脚步声回响走廊。
门轴“吱呀”转动,两道身影进入房间,锁舌轻扣隔绝了外界。大约十分钟,两人前后走出来。
“小姚。”
在前带路的年轻姑娘停下来不明所以地看着姜宁翻阅记录册。
“患者处于昏睡状态时也需要注射镇定剂?”
“哎呀我这记性,”小姚一拍脑袋,小声懊恼道,“是这样的教授,患者昏睡时会作出一些危险性举动,力气大得吓人,门根本关不住他们,你昨天也看到了,他们还会……呃……飞檐走壁,自从小赵受伤,江教授就安排每天巡查两次,及时补注。”
“但这上面的记录,剂量从每24时一次增到12时一次,中间只隔三个月,速度过快了,不是什么好现象。”
“江教授也这样想。半年前他发现了能延缓病发时间的方法,一直在向上面申请呢。”
“延缓时间,是指病源抑制活性?”
“是的。”
两人一问一答来到下一扇门前,姜宁抬头看了眼门号,209室。
屋里窗户紧闭,薄薄的窗帘透进微弱的光亮。一路巡查来所见病房都是如此,小姚轻车熟路摸上电灯开关,灯光闪了几下。
一眼便看到那一头像秋天的稻草般枯黄的头发,蓬松毛糙的盖住半张脸。记录册性别一栏为女,但和其他患者一样,肉眼已经分辨不出男女。她僵硬地躺在床上,头歪向窗户,胸口微小的起伏昭示她仍残存于世。
姜宁看见,她脸上有一条蜈蚣似的狰狞疤痕。她仿佛见过“蜈蚣”舒展躯体的模样,如今它蜷缩在主人凹陷的脸颊里,气息奄奄。
小姚取出了针筒。
蓦地,无言叹出一口气,姜宁走到窗前,拉开一半帘布,外面是湛蓝的天空。
她柔声道:“今天天气不错。”
“啊?哦,是啊,天气挺好,不过气象预报说明天可能会下雨。”小姚望了眼窗外,接下话茬。
“下雨也不错。”
床上的人眼皮微微颤动,浑浊的眼中划过一丝晦涩的光。
冰冷的白色从房间退去。不知那其中一人是不是忘了,窗帘依旧半开,灯光灭了,橘色阳光照在床角,投下无限温暖。
常规巡查结束,姜宁和小姚回到研究室。
“来得正好,”江华春对二人招呼道,“各位,我有一个好消息要宣布!”
众人视线聚焦在他身上,眼含期待。
“关于抑制病源活性课题的申请,上面批复通过了。”
他说着,展示了手中的医药箱。
霎时,欢呼声不绝于耳。感受到大家激动的情绪,姜宁嘴角扬起,无意间对上江华春的目光,他也朝她微笑。
新目标诞生,大伙劲头十足,自信自己态度达到了姜宁的标准,然而共事几天后,好不容易捡起的信心再次打回谷底。不愧是年纪轻轻获得含金量九成九奖项的姜宁教授,转瞬间,众人对她的印象从书呆子变为了工作狂。
抛去一日三餐,她近乎时时刻刻泡在研究室。早晨最先看见的是她,晚上无论多晚永远落在众人身后。时间一久,若不是见过她偶尔困顿的呵欠,他们怀疑姜宁是否真的睡过觉。
日夜不休带来的成果极为可观,抑制剂的成功研发推动课题迈进了一大步,其中一半功劳要归属姜宁。
所谓抑制剂就是某种血液经提纯后的部分,它有效抑制病源虫的生物活性,甚至有患者意识清醒超过十分钟,简直是天大的喜讯。
虎口抵着上唇,姜宁闭眼打了个呵欠。浓郁甜香飘荡着钻入鼻子,清脆的瓷器轻磕一声,她睁开眼。
手边放了一杯冒热气的咖啡。
“谢谢。”姜宁喝了一小口,吸了吸鼻子,略带鼻音道谢。
她还是更喜欢喝茶。
“你需要休息,姜宁,”江华春坐下来,半开玩笑道,“顶梁柱要是垮了,课题可就没法进行了。”
“不是有你在?”她歪过脸,眨了眨眼睛。
“我?”江华春笑着摇头,没说什么。
“对了,陈老最近身体怎么样?”
“好很多了。”
很多人知道陈老身体不好,缘由其实是心脏病,前段时间似乎有复发的征兆,师兄忙于照顾,注意力不在研究上,为此挨了老师不少骂。
“下午给你放半天假,半天而已不会怎么样,正好去看看你老师。”
她欲言又止,最后还是答应了。
下午,姜宁第二次踏上三楼。
陈老见她来,不免把她数落一顿。师兄倒是很高兴有人替他分担火力。
“你们两个,自己的事不抓紧,三天两头跑我这里,我没病也得被你们气出病了!”
俩人垂着头站在老师跟前,犹如两只鹌鹑。
师兄忽然道:“老师,小宁她研发了抑制剂,大功一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