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海晕成一片浆糊,宋予静的嘴比脑子更快:“好啊。”
容珩的眼睛里骤然浮现璀璨光华,比烟火更加绚烂,又低头亲了亲她,“等我,我一定准备齐全妥当。”
相较于刚才的纠缠不休,这个吻简单轻柔,只是嘴唇互相轻碰,更显温情脉脉。
脑子渐渐清明,她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自己刚才说了什么,刚消散些许的热意再次变得汹涌,在脸上炸开。
她摸摸酥麻的嘴唇,小声开口:“纳采要告诉父亲和母亲。”
“嗯,昨日父亲已经正式告知令尊令堂。”
她怎么不知道这回事?
可是话都说出来了,宋予静也不打算改,忍住慢半拍涌上来的羞涩:“阿珩,我等你。”
无声拥抱片刻,子时将至,容珩不得不松开手,送她进了公主府,匆匆赶回国公府。
他快步走进后院的罩房,借着烛光仔细查看木雕,算算时间,大概还要五日才能真正雕刻完毕。
左右现在没有丝毫睡意,容珩在屋里点起几盏灯,拿起刻刀,斟酌许久,方才缓慢谨慎落刀,徐徐雕琢羽毛纹路。
夜色越浓,“啪”的一声,一粒灯花炸开,屋里的光线暗淡些许,容珩被晃了下,右手一时不稳,堪堪擦过左手,留下一道浅浅伤痕。
他瞥了眼,从旁边条案上抽了张干净帕子,简单包扎一下,估摸着时辰,仔细收拾好木雕与刻刀,返回正屋。
容珩找出一盒药膏,手指挑起一些膏药,正准备抹到伤口,忽然顿住。
盯着伤痕看了半晌,他控制分量,挑去一半的膏药,既能让伤口不留疤,又不会太快好起来,隐约能辨认出受伤的痕迹。
*
翌日。
宋予静去正院陪父母用早膳,思及昨夜,试探性开口:“爹,娘,阿珩说想在二十日来提亲。”
话音刚落,宋学士神色一僵,顾及正月,勉强挤出点笑:“确有此事,前日镇国公特意来了趟家里,就是为了商量纳采一事。”
“静儿。”庆阳长公主神情严肃,语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郑重,“算起来,距离你说出你们二人之事,已经过了两个多月,你当真决定还是选择他?”
宋予静深吸一口气,起身站在父母面前,深深一揖,“父亲,母亲,女儿的心意一直没有变,愿意和他在一起。”
“你既然已经做了决定,况且根据这几个月的观察,佩之这孩子的确不错。”庆阳长公主招手,示意她坐在身边,面露欣慰,“我的静儿长大了。”
“长大了也是阿娘的女儿。”宋予静依偎在母亲的肩头,“就是要辛苦爹和娘了。”
“这有什么辛不辛苦的。”庆阳长公主轻轻拧了下她的鼻子,“再说了,看你和佩之那股黏糊劲,我早就让人暗中开始准备了。”
“阿娘真好。”
父母已经同意,宋予静要忙的事情不多,只在庆阳长公主派来的嬷嬷教导下,了解她在纳采当天要做什么,熟记于心后,又邀请容珩去灯市闲逛。
灯市一夜比一夜热闹,她赏看面前栩栩如生的花灯,忽然听见身侧的容珩问:“你不紧张吗?”
略微一想,她便猜出他在问什么,故意说:“紧张的话,你就不去了吗?”
“……不会。”
“反正还有四五天呢,又不忙,我还想趁着灯市没散,多赏花灯,不然错过了,又要等一年。”
今晚正逢元宵,灯市上的花灯比前几日更多更漂亮,宋予静又一路看得目不转睛,从街头走到街尾。
街尾摆了一处小食摊,摊主正忙着往锅里下汤圆,热气腾腾,旁边放着两张小方桌。
一对年轻男女坐在桌边,面前放着两碗汤圆,却没吃几口,彼此依偎在一起,不知在说什么悄悄话。
许是听见脚步声,那位年轻姑娘抬头看过来,面色通红,忽然起身跑远了。
年轻公子连忙留下铜钱,匆匆去追。
摊主走过来收拾碗筷,笑容满面,“两位来碗汤圆吧,今天是元宵,吃碗汤圆,团团圆圆。”
宋予静站在摊前,清晰地闻到诱人的香气,她摸摸肚子,又摸摸自己的腰,咽了口唾沫。
“两碗汤圆。”容珩放下铜钱,“不要煮的太久。”
“得嘞,公子,您稍等,我在这里煮了十几年的汤圆,保证不破皮。”
被他拉着坐在桌边,她还在做最后的挣扎:“我在家里陪父亲他们吃了汤圆,还吃了两碗。”
“再陪我吃一碗汤圆,好吗?”容珩摸摸她的手,“与你一起团团圆圆。”
闻言,那点犹豫瞬间被抛之脑后,宋予静脆声应道:“好。”
摊主手艺不错,动作利落,不消片刻,便端上两碗汤圆。
“两位,请慢用。”
圆滚滚的汤圆漂浮在碗里,她舀起一颗,吹去些许热气,将勺子递到他的唇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