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中景致如何精巧再无赘述,反正宝玉爱上了在园中游逛,也无人禁他。都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日他刚进园子,便遇上贾政一行,好死不死被逮住,景没赏成,倒是跟着一群酸儒听了许多穿凿附会之言,若不是畏惧他爹的家法,要维持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礼节,他大概早就拂袖而去。什么翼然亭,杏花村,脚趾抠地有木有!
贾政大概就是最传统那种家长,打压教育,让孩子根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孩子做的再好,到他那里也不肯夸,非得找个清奇的角度继续挑刺,再接再厉的意思。就这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爱,谁能受得了?
贾母如今是闻父子俩见面就色变,生怕宝玉在他老子跟前吃亏,偏偏老子管儿子天经地义,她总不能拦着不让见。
宝玉也知道自己嘚瑟过头了,经此一役,好歹收敛了些。只是,他被押着游园作的那些诗,被好事的清客相公们传了出去,逢迎者众。
贾府加班加点跟时间赛跑,王喜凤刚回史家就被二姑娘缠住问东问西。贾家出了个娘娘,正热火朝天搞基建,京中谁人不知?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跟朝廷的老油子们比起来,涉世未深的小姑娘可不就是外行?
王喜凤虽说住在贾府,可园子如今啥样子她也没去看过,能聊出个啥来?贾府种种,她不想讲述太多。每个人在讲述的过程中,无论怎么客观,在遣词造句和语音语调上都极有可能带上自己的主观情绪。这个小姑娘太容易被套话,一个不慎就是祸从口出。
这孩子真的闲到这个程度了?针线活不用加班加点地干了?说好的史家的女眷都做针线到半夜呢?她能偷懒是铺垫的好,这位姑娘果然也不是表面看起来这么傻白甜啊!
既然清冷感已经无法劝退这位精力过剩的妹妹,王喜凤决定将女红手艺再精进一下。果然,这姑娘遁逃的速度比她来时还快。
在贾府吃了好多现场瓜,王喜凤觉得她可以消化很久,撑着了。
都说古人早熟,十来岁还没长开的年纪就春心萌动甚至谈婚论嫁。现代又如何?早恋了解一下?不论这种现象是年龄增长生长激素分泌导致的,还是整个社会主流思想风气导致的,屡见不鲜是肯定的。
贾府的吃瓜群众不要太多,跟CP粉似的各占不同的墙头。王喜凤作为路人,看得不要太欢乐。风刀霜剑的贾府对标血雨腥风的娱乐圈,也不知谁比谁更惨烈。唉。
史湘云的成长史很适合王喜凤循序渐进地了解这个世界,同时融入这个世界。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经史子集女四书,都有夫子带着入门。哪怕只是皮毛,也让王喜凤这个异世之人对于这些东西生长的土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总是抨击封建社会的腐朽,它存在千年,哪些因素成就了它被时代抛弃的必然?其中太多令人头秃的牵扯勾连,她也不研究社会学,真搞出一篇论文不也是摆设?罢了。
当一个人吸收了太多东西,就有了创作的动力。无论是女红还是弹琴或者画画书法,还有下棋等等,没人逼着她考级,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完,她反而时常会拿来自娱自乐。想想那些被兴趣班磨光兴趣的小孩,有点惨。
随着年龄的增加,夫子的教学也开始发生变化,王喜凤也要根据夫子安排的课业情况调整自己课余时间的学习重点。
翠缕不用一个曲子单曲循环听好多遍,很是感谢上苍。王喜凤表示这真的不是她的错。这时候的曲子也不是满大街都是,民间流传的都是经典曲目。既然是经典,不可能跟出书似的印刷一大本由着你挑。夫子们跟钢琴考级培训班的老师同样的套路,挑几首经典的教你在关键场合装个AC就行了。这完全是社会的锅,王喜凤表示她不背。
周嬷嬷在这个阶段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姑娘长到了一定的年纪,各种以前接触不到的礼仪就需要提上日程。周嬷嬷虽不如专门请来教礼仪的嬷嬷懂得多,可见识摆在这里。史家也是几代富贵,虽说如今有些局促,可侯府的辉煌周嬷嬷曾经也挺父辈讲过。越是与上位者亲近的人家,规矩越是要做足。
不只是王喜凤,身边随侍的丫鬟也都要跟着学。毕竟,无论王喜凤到哪个场合,行哪种礼,一般情况下都会有贴身丫鬟随行,不可能在陌生的地方一个人应对陌生的人和事。
这样任务很能治毛毛躁躁的毛病。不多久,她就觉得身边人的精气神都提升了一截。或者,超负荷的劳累能分泌多巴胺?
当然,这样的猜测毫无科学依据。二姑娘亲自打脸,将礼仪学的稀碎,把夫子气个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