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一旦达成协议,他们作为一家人,也是同一根绳上的蚂蚱,自然有同舟共济的底色。况且,冯家倒了对王喜凤也没啥好处,倒不如放宽心态,看别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是不是比自己摸爬滚打更巴适?
转瞬,翠缕也到了婚配的年纪。若是家人还在,倒也不怕无依无靠,放出去嫁个好人家也不是不行。问题是这姑娘的家人早就随着贾家的垮台而离散,若没了父母,哪怕有兄弟姐妹,也再无归处。
翠缕虽是贾母赏的丫鬟,却一路陪着史湘云长大,说的逾矩一点,亲姐妹都不如她们亲近。如今昔年旧人更是只剩下彼此,翠缕又哪里肯出府嫁人?王喜凤安排过无数丫头的终身,多半还是看她们各人意愿。反正在她这里不存在期限,想好了再做打算不迟。
新过继来的孩子年龄挺合适,刚开始牙牙学语,家庭背景也挺简单。冯家的族人虽不比史家和贾家,这么些年分蘖,也有好多贴不上来的旁支生活日渐窘迫。舍一个孩子去享受荣华富贵,换一家子稳妥,谁不说天大的福分?
在游戏当中喜当妈,自身并无产育经验的王喜凤对孩子并没有那种很想rua一rua的亲近感。府里给继子配了丫鬟和奶娘,本就不用她亲自做什么,每日看两眼问问吃喝拉撒就完成了慈母KPI。当然,若小孩子非要缠着她玩什么,她也不会拒绝,撒娇卖萌的娃娃还是很讨人喜欢的。
小娃娃如果别人带,成长的就特别快。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家里其他的弟弟妹妹们也相继娶妻的娶妻,嫁人的嫁人。这些喜事里王喜凤是隐形的。
冯将军在世时,王喜凤并不担心她的日子不好过。哪怕跟史家尿不到一个壶,家里总不至于容不下一个节妇。若冯唐两口子都离世,兄弟媳妇掌家,只怕各房很快就要分家单过。这种凡事有人打理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为此,王喜凤很是真情实感地关注着公婆两口子的身体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下滑是必然的,各种头疼脑热老人病也会找上门来。她虽没有上赶着嘘寒问暖,至少在需要侍疾的时候事无巨细,令人称道。
论迹不论心的话,她的确是一个值得称颂的好儿媳。
或者是她在冯家人心中的印象就是个离群索居少言寡语还不怎么爱社交的古怪妇人,家中极少有人来串门。即便是便宜儿子,到了年纪也老老实实去前院接受课业的洗礼。
随着时间的流逝,王喜凤原本发展的业余兴趣都快玩成主业了。她接手了冯紫英的书房,里头有许多供她消遣的杂书。无聊的时候,连四书都能看的津津有味,就差条件反射般地搞摘抄写几篇读后感。
她曾经很佩服那些动辄引经据典字字珠玑的文人雅士,毕竟,她这样的医学狗,年年期末胜高考,文学细胞自动萎缩,写报告都要先上网搜模版,唉!
无论是文章还是什么别的,能背诵并不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什么是背不下来的?难的是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当你想表达某种情绪时,大脑经典词库中恰好闪出那句话,这是什么概率?说话又不是写文章,还能容你检索个三五分钟?
古人爱引经据典显摆自己的博学,现代人却称之为掉书袋,貌似不太欢迎的亚子。其实,只有进入到一定层次的圈子,你掉的书袋才有人懂,甚至是附和。普罗大众早就习惯了自创流行语让沟通变的更通俗有趣,这些故纸堆里的之乎者也慢慢也就只能在有限的场合出现。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大体是没错的。过载的诗书让人的言行变得稳健而不是毛躁,从容可不就显出来了?当然,有人觉得这是长期载入信息却缺乏足够的思想输出导致的反应迟钝。请便。
人多口杂,每个府里都有爱八卦碎嘴子的,还能个个都捂嘴打死不成?王喜凤占着先发优势,又在道德制高点,这种局面若还能让人踩,早点洗洗删号卸载游戏吧!
说真的,米虫般的日子过久了,真的很容易丧失自我。许多人退休之后都会颓废一阵子,大概也是这样的心理。好像一下子找不准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各人价值得不到体现的时候,谁不迷茫?
王喜凤早早的将自己定位成一个体验派,身体力行地学习,假装自己梦回高三,也算是歪打正着。她一点也不想自己玩着莫名其妙的游戏却一步步丧失自我,成为一条毫无上进心的咸鱼。
都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王喜凤升级当上婆婆的时候,依然住在将军府。冯唐虽戎马一生,时有病痛,但并不缺医少药,精气神好得很,冯家分家依然遥遥无期。
对于能不能出去单过,王喜凤没啥期待。家族聚居不仅仅是老人家喜欢看儿孙承欢膝下,一家人整整齐齐,更是一种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象征。分家斩断的不是血缘,而是一家变两家,往后就算遇到大事好商量,依然是各自奔各自的前程。
就像史湘云的父母意外身亡,爵位转给二叔一样,将军府的爵位在冯唐百年之后,也将由冯紫英后头的弟弟继承。幸而冯紫英没留下一男半女,只得一个过继来的孩子。否则也难保冯府不出现为了争爵位内讧的龌龊。
书看的多,脑洞开的大,许多震惊全家的事考虑起来也不觉得离谱。所幸,冯家并没有出现王喜凤臆测过的许多狗血剧情。她过继来的孩子虽并不出类拔萃,教养却丝毫不差。即便知道自己的身世,也没做什么太过出格的事让家里为难。成亲生子之后,更是懂得了男人需要承担的责任,磕磕绊绊地平衡着各种人际关系。
这样不显山露水的人,在哪都应该会过的很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