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女的情感拉扯外人做个旁观者便好,王喜凤在园子里游荡了半日,自认为运动量已经够了,仍回了秋爽斋。
没几日,娘娘给府中各处的端午节赏赐便下来了。各人所得大同小异,唯独宝玉和宝钗得了一模一样的礼。宝玉还暗自嘀咕会不会搞错了,怎么看也该是他跟林妹妹一样才对,怎地却是宝姐姐?袭人心中隐隐有些猜测,却也不敢细说,只道各处的礼都是贴好标签,决计不会搞错。
宝玉虽诧异,却也无法,只让人将他得的玩意都送让黛玉先挑。黛玉是个有心气的,哪里会要他的东西,反倒不伦不类,原样将人打发回去了。这样大好的时光却总是在为鸡毛蒜皮劳神,也是不消停。
次日往贾母处请安,宝钗便戴着娘娘赐下的红麝手串,衬得一双手腕子越发莹白如雪,连宝玉都看住了。
尊长所赐之物戴出来无可厚非,可这手串单宝钗和宝玉有,其他姐妹皆无。这样显于人前,倒让人觉得娘娘厚此薄彼。表面上是娘娘高看宝钗一眼格外抬举她的意思,可无形中却是打了家中姐妹的脸。众人嘴上不提,心中早有一万种计较。
众人正闲坐着说话,凤姐恰恰进来,说起娘娘让安排端午节倒清虚观打醮的事。到时候请了戏班子唱起来,肯定很热闹,问谁与她同去。
宝钗推辞不去,贾母却起了兴致。王夫人也没打算去,可贾母要去,少不得重新做安排,又放出话,看谁想出去见世面,尽管随了老太太一道去逛逛。这下了不得,上上下下的主仆都沸腾了。
王喜凤虽然跟宝钗一样,不爱大夏天出门,可老太太都去,你不去总得有个理由。再一个,她院子里的丫鬟婆子们也巴不得有出门作耍的机会,总不能让她们空羡慕别人。如此衡量之下,王喜凤也不得不随大流,跑一趟清虚观。
最郁闷的当属凤姐了。本来长辈们不去,她就能松泛些。这下好了,老祖宗出行,加上一群女眷,需要操心的事何止翻倍。即便老太太发话让她自己去玩,不用她跟前伺候,可礼法规则之下,谁又是自由的?
事实证明,凤姐是有先见之明的。经过一系列的流程,最终凤姐舒坦地坐着看戏时,她其实已经操劳的有些累了。可惜没惬意多久,便有闻声而来的各府女眷,打着给贾母请安的旗号,本质上大家都心知肚明。
贾母不耐烦见客,凤姐却要硬着头皮迎来送往,哪里还有工夫看戏?老太太觉得扫兴,匆匆启程回府。凤姐也被这群人搞的很郁闷,加上先前有人给宝玉保媒拉纤,黛玉又有些中暑,竟是一件顺心的事都没有。
王喜凤从听不懂瞎琢磨的看戏迷糊状态中清醒过来,跟着大部队撤退。侍书等人虽然也觉得意犹未尽,可能出来一趟已是赚了,哪还敢要求更多。要知道,还有许多人想出门都没挣着机会呢!
她这里风平浪静,黛玉那里却不平静。
最近事情可谓一件接一件,先是宝钗前脚去怡红院,她后脚过去,却没人给她开门。娘娘赏赐却又特特将宝钗和宝玉的礼安排成一模一样,结合当初娘娘点名让宝钗入园来住,意思有点明显了。偏今日清虚观的张道士给宝玉说亲不成,又拿了许多法器来给宝玉挑,他竟是挑中了一个金麒麟,与史湘云常年戴在颈子上的一模一样。
黛玉向来思虑重,接连这些戳心的事让她的状态立刻就不好了。夏日暑气重,她再心情烦闷不得开解,回到府里就叫人煎了解暑药来。
贾母那里早有人汇报,宝玉也得了消息,待要过来看看,又被袭人劝住,说府里请了大夫正在请脉,何必急于一时去打扰?
除开黛玉,其余的一起出门的哥儿姐儿虽说没见有啥不适的症状,却都被安排上了林黛玉同款解暑药一碗。有黛玉的前车之鉴,众人倒不敢推辞,个个咬着牙也将那容易令人反胃的香薷饮给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