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道:“咱们全都去等着,太显眼,村子里还以为咱们家出事了呢。”
真晓对弟弟道:“分儿,在家等着,爹和爷爷一定饿了,你把饭热着等着。”
分晓犹豫了一下,还是坚持跟:“我也去,热菜不花什么时间。”
无奈,母子三人一起去村口等。
下午快申时的时候,也还没见人,凌氏往前走,都进山路了。
姐弟俩也跟上去,在湿润的山间走动,小路两旁青葱翠绿的野菜、姹紫嫣红的花儿,都没心情去欣赏。
眼看太阳就要落山,母子仨心急如焚,在山路上已经走了很远。
凌氏眼都红了。
真晓自责,自己该跟着去的。
分晓心里生了某种恐惧,一脸快要哭的样子。
谁也不说话,脚步在继续,速度快了起来,母子三人打算去那山里找家人。
这时,他们听到前面传来“咚咚~”的声音,像是什么重物磕在地面被拉着走。
母女三人小跑着上了一面小坡,视线里出现两道熟悉的身影,顿时,山间小路上响起欢快的叫声。
“当家的,你们回来了!”
“爹~”
“爷~”
“你们没事吧……”
陶请福和儿子陶佳文拉着一张木筏,上面绑着十来袋东西,麻袋被塞得满满的,陶佳文拉着,父亲扶着。
“你们怎么来了?”
“来了好,正好搭把手……”
陶请福和儿子停下,擦擦脸上的汗水,纷纷取下腰间的水壶“咕噜咕噜”地灌起来。
真晓三人快步围上去,见亲人安然无恙,都松了口气,终于露出了笑容。
“爹,爷,吓死我们了……”
“有这么多,太好了!”
“来,拉这里……”
“先回家……”
真晓看出来爷爷和父亲似乎有很多话想说,但现在不是时候。
凌氏上去跟相公一起拉,祖孙仨在后面扶着,一路艰难地将一堆东西拉回村子。
回到村口时,太阳躲入山后面,只剩一小半露在外面,木筏变得很难推动,地面湿漉漉的,有的地段有小石仔,有的全是泥。
陶真晓想,得找个机会动员村子修修路,要致富先修路嘛。
陶家干脆不拉了,反正都回到村子里了,把物品搬回去就行。
陶请福和儿子左右肩各一袋扛着走,凌氏和女儿各扛一袋,留小儿子看着剩下的货。
陶家人这阵仗,自是少不得被村人围观,打探询问。
“陶老哥,前天就见你们出门,原来是弄好东西去了……”
“这里头是什么呀,这么多……”
“老哥,我帮你们搬回去吧,看你们累的……”
陶家父子俩把袋子封得紧紧的,没露出半点,瞧不出里面是个啥。
两个村民帮着陶家搬货,陶家也不推辞。
也有人有所顾虑没询问,只望着。
“多谢了赵老弟,陈老三,哪天晒好茶请你们尝尝。”陶请福大方告诉他们袋子里的东西,但没有细说。
帮忙的二人好奇归好奇,也不好细问,总归是知道了是什么货,搬完东西后,他们也就爽快地离开了,请喝茶的话就当客套。
陶家把东西全搬进堂屋,一家子这才真的放松下来。
真晓和弟弟忙去厨房,烧水的烧水,做饭的做饭。
爷儿俩先洗澡净身,换上干净的衣裳,疲劳去了大半,然后在饭桌上把这两天的事告诉家人。
那山里确实有好些野生茶树,跟唐民富说的一样,分散在深山老林之中,不好找,但能找到。
第一天下午,父子俩找到了山里,天黑之前找到了几处茶树,晚上在山里过夜,等第二天白日再采摘。
第二天下雨了,这耽误了他们的时间,不过,唐民富说雨后采茶最好,他们也是高兴,下午雨停之后,他们就赶紧采茶,直到天黑看不见才停手。
父子俩原本只带两个麻袋进山的,后面不够装,他们不舍得这次采茶的好机会,陶佳文便连夜下山,在附近的人家寻找麻袋,最后花了两文钱买下十个麻袋。
“难怪这么久才回来……。”凌氏给公公添茶。
“我们昨天都没吃东西,不想耽误时间,”陶佳文灌了一杯温茶,痛快地呼了口气,“山里确实危险,真儿准备的驱虫药粉还是有些用的,但遇到蛇就没用了,好在有惊无险。”
真晓忙确认:“真没事?你们没被咬或者沾上毒液什么的?”
“没有,”陶佳文安慰女儿,笑道,“真没事,就是有些诡异。”
“如何诡异了?”真晓追问,好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