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金氏钗黛—解红楼金书 > 第154章 完结篇3

第154章 完结篇3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金庸跟朱玫1956年5月1日成婚,半年后朱玫生下长子。

也就是说他们是未婚先孕,很有可能是奉子成婚。

朱玫有没有像赵敏那样偏要勉强不得而知,反正婚后一年,也就是1957年,长子刚出生不久,金庸就效仿唐伯虎为点秋香卖身为奴,进长城专职做编导,以接近心目中的女神夏梦。

他曾开玩笑地跟朋友说:“当年唐伯虎爱上了一个豪门的丫环秋香,为了接近她,不惜卖身为奴入豪门,我金庸与之相比还差得远呢。”

并亲自操刀,为夏梦量身打造电影《王老虎抢亲》,夏梦拍这部电影时已经怀有身孕。因此她后来常说不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在里面她的身段不够美。

说明与朱玫结婚,也并没有让金庸完全死心。从这些行为可见,现实中金庸对夏梦的痴狂程度堪比《书剑恩仇录》里的余鱼同对骆冰。

余鱼同【直道相思了无益】,【感叹身世,想起骆冰声音笑貌,思潮起伏,这番相思明明无望,万万不该,然而剑斩不断,笛吹不散”,忽然诗兴发作,题诗一首,自署“千古第一丧心病狂有情无义人”,“自伤对骆冰有情,自恨对文泰来无义”。】,但是深陷情网,金庸此时仍然情难自己。

跟十六年后,带着小龙女到襄阳,当着千军万马仍要喊芙妹有一拼。

就像他在多年后接受采访时说到这段情时所言:

“对于我来说,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自由,我年轻的时候追求过一个女孩,那个女孩绝对不爱我,我非要爱她不可,我便非常不自由,如果我能够不再爱她,那么我就自由了,解脱了,但这样做是很难的。”

在同一采访中他提到杜冶芬时,说的是年轻时她爱我,我也爱她,显然后面提到的这个绝对不爱他的女子,不可能是杜冶芬。

说明在和朱玫结婚前后,金庸始终不能忘情于夏梦。他对朱玫的感情并非一见钟情,在其中金庸比较被动,情义为重。

《倚天屠龙记》写于1961年,此时仍处于明报创业初期,朱玫作为明报唯一的记者,陪着金庸创业的同时,兼顾家庭,变卖嫁妆首饰支持他,这时候,是金庸对朱玫感情最深的时期。

这时期的连载版《倚天屠龙记》,赵敏叫赵明,取了明报的明字,也是当时金庸对朱玫情意的体现。

后来的版本出版时,金庸就把赵明改为赵敏,这时他跟朱玫已经离异,便把这个他个人很重视喜爱的明字收回了。

书中张无忌对赵敏感情描写,相较于余鱼同对李沅芷明显要更深更明白一些。

余鱼同是明写爱慕骆冰,对李沅芷更多的是感动而非爱情,但是张无忌就是处于一个懵懂的状态,搞不清到底爱哪一个。

可是如果你认真看书里的细节描写,仍然可以发现张无忌没有对赵敏一见钟情,更多的是对赵敏一再主动付出的感动。

而对周芷若则不然,成年后初见周芷若已经一见倾心。

但金庸写的比较隐晦,初见周芷若即魂飞天外借着殷离的之口说出来,张无忌还在极力否认。

以下这一段也是,明明心中期盼就是与周芷若并肩而行,偏偏拐弯抹角的说出来。

【张无忌心想:“这姑娘对她意中人痴心如此,倘若世上也有一人如此关怀我、思念我,我这一生便再多吃些苦,也是快活。”

瞧着周芷若和丁敏君并排在雪地中留下的两行足印,心想:“倘若丁敏君这行足印是我留下的,我得能和周姑娘并肩而行……”】

金庸为什么不敢像《书剑恩仇录》里那样大大方方的写余鱼同对骆冰的爱慕?因为此时不同彼时,朱玫正陪他艰苦创业,朱玫也是搞文字工作的,怎么可能对文字不敏感。

另外对张无忌性格方面的改动,不同的写法,也避免了与《书剑恩仇录》雷同。而且金庸早在此前就采取过诡叙的手法写作,这时候写法也已日渐纯熟。

可是人心中的情感就是这样,不靠理性支配,爱情不是开关,非理性能控制的,感动毕竟不是爱情,金庸心里怎会不清楚自己到底爱的是谁呢?

正如他在书里后记所写:

【张无忌的一生却总是受到别人的影响,被环境所支配,无法解脱束缚。】

潜台词在爱情上,因为受环境支配,被束缚,他没法直说。

【在爱情上,……张无忌却始终拖泥带水,对于周芷若、赵敏、殷离、小昭这四个姑娘,似乎他对赵敏爱得最深,最后对周芷若也这般说了,但在他内心深处,到底爱哪一个姑娘更加多些?恐怕他自已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是这样,作者也不知道,既然他的个性已写成了这样子,一切发展全得凭他的性格而定,作者也无法干预了。】

这段话等于否决了张无忌爱赵敏最深这个命题。

这个后记写于1977年3月,此时金庸刚刚与朱玫办理离婚之后不久,他们的长子在外求学,离婚事件对他打击很大,又处于失恋的痛苦中,因此在1976年10月自杀身故。这件事成为金庸一生最痛心的事。

所以金庸在这段后记中写:

【然而,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太也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

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一段患难婚姻,因长子的到来而开始,又在他离去后,在争吵中结束。难免双方心中会生出怨怼。

所以第二版《倚天屠龙记》,金庸不仅收回了赵明的明字,对以前感情隐写的部分也明朗化了,明示出张无忌最爱赵敏是个伪命题。

在这段后记中,他还说:

【我自己心中,最爱小昭。只可惜不能让她跟张无忌在一起,想起来常常有些惆怅。】

因为这时候他刚刚离婚,娶了第三任太太。

《倚天屠龙记》不仔细读,的确会给人张无忌最后真爱赵敏的印象,但是认真读会发现并非如此,作者更是怕读者不能领会深意,在后记中要拐弯抹角的提示。在新修版里进一步明示了很多张无忌对周芷若的感情,将之前暗写的部分明朗化。

金庸在后记中还说:

【所以这部书中的爱情故事是不大美丽的,虽然,现实性可能更加强些。】

就跟说他自己的爱情不理想一样,等于再次否决最后和张无忌归隐的赵敏是真爱,也符合了金庸现实中的情感状况,所以他说【现实性可能更加强些】。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是否会爱上另一个人,在两个人见第一面的时候就决定了。如果你见第一面对一个人没感觉,那日后即使在相处中发展出情义,感动之类的感情,其实都跟爱情没什么关系,所以爱情就是一见钟情。

一见钟情不见得一定修成正果,也许会失败,那是因为爱情本身并不能保证一定成功,随着时间它会变淡会改变。

所谓的日久生情,有了解权衡为基础,少了冲动,多了理性,也许更能长久,更可靠,但是它并不是爱情,只是被误读成了爱情,它是得不到爱情时对现实生活的妥协和选择。

金庸曾说过他只相信两种爱情,一种是青梅竹马,一种是一见钟情。

充分说明了,在爱情上,对于他这种颜控,一见钟情是必要且必须条件。林燕妮算是比较了解金庸的人,她在自己的文章说过“查先生最爱美人”。

金庸所说的青梅竹马应该是受《红楼梦》宝黛爱情的影响,所以他给郭芙、周芷若都配备了青梅竹马的情节。

所以在殷离说:【“我识得那人在先啊。要是我先识得你,就一生一世只对你一人好,再不会去想念旁人,这叫做‘从一而终’。一个人要是三心两意,便天也不容。”

张无忌心想:“我相识周家姑娘,远在识得你之前。”但这句话不便出口,便道:“要是你只对我一人好,我也只对你一人好。要是你心中想着旁人,我也去想旁人。”】

又给张无忌对周芷若的感情盖上青梅竹马的章。

同为幼年相遇过,张无忌对周芷若念念不忘,而殷离则对小张无忌念念不忘。

周芷若是不是夏梦原型呢?事实上,金庸写了翻版李沅芷赵敏,就不可能再写一个翻版骆冰,那样的话,两部作品就雷同了。

他很聪明,一个人物赵敏基本完全套用了李沅芷,另一个人物周芷若则套用了他给夏梦写的剧本《绝代佳人》的故事架构。

绝代佳人里,男主角信陵君本名魏无忌。夏梦饰演的如姬迫于压力,不得不辜负了魏无忌,进宫嫁给了魏王,后来如姬盗虎符救赵。

如姬的如字,和芷若的若字同义。据说书中关于周芷若【身形修长,青裙曳地】的描写,在金庸给夏梦写的剧本《绝代佳人》里也有相同的句子。

显然金庸从这个故事里得到灵感,把这个故事重新编排了一下,就成了另一个《倚天屠龙记》里的新故事。

周芷若迫于师命盗刀剑,辜负了张无忌。

电影里,如姬也有给平民发馒头的情节,跟书中周芷若给张无忌发馒头时的情形简直一模一样。

周芷若的个性和外形更像夏梦扮演的如姬,而非夏梦本人。

但是张无忌对周芷若也具备金庸对夏梦的感情元素,一见钟情时的魂飞天外,自相形惭,你刺得我越深我越爱你,甚至在以为周芷若嫁给宋青书后,仍然存有她成了寡妇,可以再续前缘的想法。当然这个是新修版加的,当初他可不敢写的这样明目张胆。包括定义张无忌对周芷若的感情里有爱慕,也是新修版加的,之前的版本基本明写赵敏与张无忌相爱,暗写真爱周芷若。

所以周芷若是第三级的夏梦原型,跟王语嫣一样,具备金庸对夏梦的情感投射,但是人物的外形性格做了改变,跟夏梦本人并不一样,更像是夏梦扮演的角色。

换句话说,骆冰和郭芙像生活中的夏梦,周芷若像荧幕上的夏梦,所以像金庸所说,张无忌见到周芷若魂为之勾起,魂飞天外了。

一个人的创意是有限的,对于当初需要兼顾明报,又要连载小说的金庸也是如此。金庸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倚天屠龙记》借用了《书剑恩仇录》里余鱼同和李沅芷的故事,加上《绝代佳人》如姬和魏无忌盗虎符故事的改编,又把李沅芷名字的来历,套用到了周芷若身上,形成了一个新的故事架构。

另外《倚天屠龙记》朱九真,我认为原型是杜冶芬。

金庸是个很有古文功底的人,传统文化的素养很高。在起名时,除了会用谐音梗,还会用押韵法。

朱九真就是一个例子。

朱九真 zhu jiu zhen

杜冶芬 du ye fen

这两个名字第一个字韵母都是u,都是一声。

最后一个字韵母都是en,同为一声。

中间一个字同为三声。

你念一下,会发现两个名字都是压的一样的韵。

金庸在后记里评价张无忌对朱九真的感情时说:

“他可不知世间少年男子,大都有过如此胡里胡涂的一段初恋,当时为了一个姑娘废寝忘食,生死以之,可是这段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日后头脑清醒,对自己旧日的沉迷,往往不禁为之哑然失笑。”

朱九真欺骗背叛了张无忌,杜冶芬也BETRAY了金庸。

金庸是爱过杜冶芬的,他说过当初他爱杜,杜也爱他,但是想来当他遇到女神夏梦,魂儿为之勾去后,才知道当初的沉迷不过尔尔,哑然失笑。

金庸后记中的这段话,跟李连杰说自己对前妻和利智的感情类似:

李连杰:"我年轻,有的女孩爱我,我也以为我很爱她。结婚、生孩子、到了某一个年龄段。我见到另外一个女人,我可以为她死,我可以为她不要名,不要利,我可以断送所谓的一切前程。我知道那个是爱,因为那个时候,我每一天的血管都是热血沸腾的,所以我会回过头来对我原来的妻子说对不起。我找了我真正的爱,虽然他痛苦,那我只能做到就是说,我把我所有拥有的一切补偿给你。"

大概男人的感情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金庸和李连杰的区别在于李连杰最终携得美人归,而金庸对夏梦无功而返。

杜冶芬在《倚天屠龙记》里另一个分身是殷离,是金庸对杜冶芬最终离开他的另一个情感解读。

金庸本人也是比较代入张无忌的,他曾经说过:

金庸说:“我自己的性格更接近张无忌,过于温和优柔。而朱玫的强势,恰好弥补了我的不足。”

正如书中的张无忌和赵敏,在工作上来说的确很好的一对搭档。

《倚天屠龙记》里在殷离决定离开张无忌后写道:

【张无忌陡地领会,原来她真正所爱的,乃是她心中所想像的张无忌,是她记忆中在蝴蝶谷所遇上的张无忌,那个打她咬她、倔强凶狠的张无忌,却不是眼前这个真正的张无忌,不是这个长大了的、待人仁恕宽厚的张无忌。他心中三分伤感、三分留恋、又有三分宽慰,望着她的背影消失在黑暗之中。他知道殷离这一生,永远会记着蝴蝶谷中那个一身狠劲的少年,她是要去找寻他。她自然找不到,但也可以说,她早已寻到了,因为那个少年早就藏在她的心底。真正的人、真正的事,往往不及心中所想的那么好。】

这段文字里有对年少往事的怅然若失,也有释然放下。他认为杜冶芬爱的是在杭州时踌躇满志,想做外交官的自己,而不是到了香港以后更加宽厚稳重的他,杜冶芬始终在追求年少时的爱情感觉。年少时恋爱结婚总是抱着美好的憧憬,然而现实往往并不如想象中美好

殷离因练毒功而毁容,应该也有金庸对前妻背叛他的报复心理。结合对朱九真背叛的塑造,金庸对杜冶芬当初的BETRAY还是有怨念的。

杜冶芬本人,按他弟弟文章里的说法娇小玲珑,也是长的很漂亮的。

这几个人里,夏梦当然是最美的,令金庸极度沉迷,杜冶芬也很漂亮,当初金庸也曾和她相爱过,朱玫光论外貌要略逊一筹,金庸对她恩义为重。

朱玫和金庸结婚二十年,为金庸生下四个子女,金庸对她的感情是很深厚的,后来金庸婚内出轨林乐怡,朱玫知道后执意要离婚,金庸多次挽回,亲手撕毁过离婚协议书,但是朱玫性情刚烈,决定了就不回头,没有再给金庸机会,最后一个人凄凉病故,也令金庸深感对不起她,在采访中公开承认自己在爱情上是不道德的。

杜冶芬和金庸没有子女,从认识到离婚,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只有三年,恋爱期间还分居两地,所以羁绊并不如朱玫深。

金庸曾说过 :“其实跟一个人交往,感觉很深刻,也不一定要天长地久,虽说爱情重恩义,但闪电式的爱情也有很惊心动魄的,两三天也可抵二十年。”

这两三天的惊心动魄和二十年恩义显然指向夏梦和朱玫。

《倚天屠龙记》里还有一个人物是小昭。

金庸写《倚天屠龙记》时,第三任太太林乐怡还没出现,但是金庸已经创作出小昭、郭襄这样的小妹妹,一定程度投射出他对自己爱情婚姻生活的不满,期待这样一种情感补偿,冥冥中为他日后的出轨留下了伏笔。

几年后金庸果然出轨了林乐怡,据他的好友倪匡说,林乐怡长得像金庸追求未果的女明星夏梦。可见当初对夏梦的求而不得,依然是金庸心中的遗憾,很有些替身文学的影子。

林乐怡身形修长,个子高高的,面貌清秀,的确跟身高170的夏梦有几分相似。就如同郭襄这个文秀少女,跟黄蓉有三分相似,郭芙又像黄蓉多些。

金庸晚年的时候曾经接受采访,说起跟林乐怡的相处,他说:“平时她很迁就我,所以她发脾气的时候,我便忍住不回嘴,跟她的关系不算特别成功,也不算很失败,和普通夫妻一样啦。”

他还谈论过自己第三段婚姻只能是怡情怡身,谈不上知己,只能是平稳走到了尽头。

结合金庸说自己现实的爱情并不理想,可知最后选择林乐怡,仍然没能让他的爱情理想得到满足。

人往往经历过后,才能对自己的感情有一个清醒的认知,2003年,79岁的金庸重修《倚天屠龙记》,在后记中说:

【周芷若对张无忌说:“你只管和她做夫妻、生娃娃,过得十年八年,你心里就只会想着我,不舍得我了。”这种感情,小弟弟、小妹妹们是不懂的。所以我不主张十三四岁的小妹妹们写小说。】

千帆过尽,到最后令他念念不忘,难以割舍的真爱还是求而不得的女神夏梦,认为那才是他真正的爱情归属。

在新修版里,书结尾金庸还增加了一段周芷若提出要求,张无忌可以赵敏生娃娃,但是不能拜堂成亲,张无忌也答应了。

当初在与朱玫离婚时,朱玫曾要求林乐怡结扎,不能与金庸生孩子。要他们两个人只能结婚不能生孩子。

金庸便在作品中反过来,借周芷若之口要求张无忌和赵敏只能生孩子,不能成婚,不给名分。

患难夫妻终成怨偶,令人叹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