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是为小说服务,而不是小说替原型服务,写小说需要灵感,当创作需要新意时,作者除了想像之外,可能会到生活中寻找灵感,这就是原型存在的价值,而不是为了写一个原型去写作,也是小说和人物传记、纪实文学的区别。
夏梦给金庸的灵感,就是突破传统武侠小说的杰克苏模式,不再所有的女人都爱我,创作出男人单恋女子的模式。当然他也不是完全还原他和夏梦的男追女,女绝对不爱男,而是增加一些女子也有动心的情节,以迁就读者的情感诉求。
比如旧版王语嫣最终感动接受了段誉,到了新修版,功成名就的他,才又坚持作品内涵,改成王语嫣仍选择慕容复。
包括郭芙,虽然杨过一直由于自卑于身世,在郭芙面前自相形秽而故意疏远郭芙,甚至与郭芙作对,但是作品明写郭芙也讨厌杨过,可是暗中仍有心动的痕迹,最后点明郭芙其实也心悦杨过。
我觉得完全就是金庸对夏梦单恋的改良版,在金庸之前,没有武侠小说有这种写法。这就是夏梦原型论存在的意义。
今天在知乎看到芝麻酱在“杨过到底喜欢郭芙还是小龙女”问题的回答,完美的说出我心里的答案,可惜我没有那么好的文笔。
华山之旅是杨过埋葬自己激烈爱情的心坟。另外我还觉得她没有写断臂是杨过的涅槃重生。从此一个全新的杨过诞生了,是他成为一个为国为民大侠的转折点。寄托的是金庸最终离开长城影业,艰难创立明报的心路历程,从此金庸心里轰轰烈烈属于爱情的时代落幕了,开始专注于自己的报业王国。
所以我一直坚持郭芙的原型就是夏梦,《神雕侠侣》也是金庸小说的转型之作。
需要提一句的是,评论里提到的之前无尘道人被官家小姐欺骗,自断一臂,属于余鱼同似的自残,跟男主角被女子砍断一臂,当胸一剑是不一样的。
评论里提到张无忌和周芷若可能涉及香港左右/派之争,我觉得比较有道理,因为金庸在后记里提到过周芷若和赵敏都是ZZ人物,说明金庸在创作时,的确有ZZ考量在内,于是我特意去查阅了一下资料,发现的确印证了这一点。
《倚天屠龙记》连载于1961年7月6日至1963年9月2日,这两年间《明报》发生了重大转变。
金庸创办的《明报》一开始只是一份小报,从1959年创刊以来,《明报》一直靠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及独有的精彩马经,狗经,明星的轶闻艳史来招徕读者。
到1961年7月开始写《倚天屠龙记》时,《明报》已经决定转型。1961年7月16日,金庸发表社评《本报进行加强国际新闻》,“从明天起,逐步加强国际新闻,严格遵守公正无私、不左不右的立场,拥护中国人的利益,香港人的利益。”,但是并未立即付诸行动,进行大幅度改版。
直到1962年5月,发生了三年困难时期内地的逃港事件,广东的饥民为了求得生存,开始逃往香港。
当时的香港传媒被几大左/派报业把持,也包括金庸曾供职的《大公报》,为了粉饰太平,没人敢报道。
《明报》几经权衡,终于决定站出来报道此事。
金庸后来写道,“金庸出身于《大公报》,自然深知你们对付异己的态度。我们决定刊登五月人潮的消息,金庸内心难道不怕么?难道不想到自己安危和妻子儿女么?”
《明报》开始大量刊登独家新闻。这个被逼无奈的决定,将成为“左/派”报纸围攻《明报》的把柄。在未来,《明报》不得不面临一场战争,而金庸甚至会遭遇死亡的威胁。
没想到经此一事,《明报》名气大涨,一时间纸贵洛阳。
我估计这就是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的灵感来源。张无忌出身自正派武当派,后来做了明教教主,相当于曾供职□□第一大报《大公报》的金庸,出来自创《明报》。围攻光明顶事件之后,张无忌一战成名呼应报道逃港事件后,《明报》一跃成为报业巨头。
夏梦所在的影业公司,当时也是进步团体,夏梦本人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电影界的有名的进步明星,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也受到过邓颖超的赞扬和肯定。
同在六十年代夏梦曾在香港发表署名文章,“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方向。”
这也是金庸创作周芷若这个人物的来源,在那个年代他跟夏梦已经Z见不同。既然ZZ已经分歧,金庸便把当初给夏梦写过的《绝代佳人》倒过来写了,原本帮助男主去盗虎符的佳人,现在反过来去盗男主的刀剑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香港左/派报纸包括《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晶报》《香港商报》五家报刊,加上夏梦所在的影业公司,正好在金庸小说里组成六大派。
金庸创作《倚天屠龙记》,小说创作进入瓶颈期。但是他为卖《明报》,又急于在报纸连载,所以《倚天屠龙记》开始写作时没有成熟的大纲,写一段算一段,先写郭襄,写不下去了又写张翠山,最后才跳到张无忌。
这就是为什么周芷若一开始起名字的时候,明显按照杜冶芬为原型设定的,因为金庸在长城受到感情重创,写了郭芙以后,可能一开始没想再写夏梦,他在写小周芷若给张无忌喂饭时,想的是再按杜冶芬为原型写一个人物,于是起了周芷若这个名字。
结果后来因《明报》转折性的ZZ报道事件,有了灵感,改成了写与自己ZZ立场不一样的夏梦。
因此出现了一个人物疑似有两个原型的情况,原因就是金庸后来更改了最初的设定。
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来将周芷若从周子旺女儿,改为渔夫女儿的原因。因为周子旺是明教的人,就不符合夏梦这个原型的定位了,夏梦不是出身右/派,改投左/派的人,她本身就是左/派。以她为原型的人物,应该是正派阵营的人,不会出身于邪教。
自从1959年,离开《大公报》创立《明报》,金庸男主就开始脱离主流,郭芙是大侠之女,而杨过却是汉奸之子,后又入古墓,他本身也有几分邪性。周芷若是正派峨眉传人,而张无忌却做了邪教明教的教主。
朱玫作为从英国回来的人,当时跟金庸ZZ上保持一致。
英国作为殖民者,被当时的左/派抵制,相当于外敌,于是金庸根据元末历史,创作出一个背叛蒙古,追随了张无忌的赵敏。
我看倚天,对张无忌跟敌国郡主暧昧,是难以接受的。但是现在看金庸写作背景,也理解了他这种设定。
现在越来越觉得郭芙和周芷若是同一原型,就是夏梦,两个人一样的暗线写法,一样的重创一剑。
郭芙一心想要自己将来的丈夫做大英雄,周芷若想让张无忌当皇帝,这是金庸理解的当时的夏梦,王语嫣也曾追问过段誉谁做皇后,谁做妃子。
而杜冶芬只想回杭州过清静日子,就像殷离只想拉张无忌回灵蛇岛,小龙女只想要杨过回古墓。
朱玫则是赵敏,背叛了原生家庭,跟他保持一致。
多年后,时过境迁,ZZ环境也变了,金庸的心态也变了,将当时激进之下写的周芷若人设进行了改动。
而黄蓉这个角色,是金庸在初期创作时,写的比较理想化的一个人物,里面有大量从他和杜冶芬杭州初恋而来的灵感,后期他才逐渐向现实主义转变。
至于黄梅恋,我认为是金庸原创的,没有什么原型。黄药师作为梅超风师父,相当于父辈存在,所以他耻于承认自己爱上了徒弟。这一点金庸任何一段情史也不符合。
黄药师跟梅超风更像是金庸所说的,年长的男性对小妹妹的隐秘心事。
如果说启发,金庸大概是从欧阳修给自己年幼的侄女阿张写艳词,导致被贬官一事得到灵感吧,金庸在书中写黄梅情时,也引用了欧阳修的这首《望江南》。
至于以乐器为人物命名,只是以杜为原型的一个佐证,不能说凡是与乐器挂钩的都是杜,也许金庸想起一个乐器名,觉得挺好,就用了,是完全有可能的,他又不是在编分类目录,不符合分类的一律不用。
同理男装和草字头也一样,这些完全可以随机创作,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机械性划分。我在刚开始分析原型时也犯过同样的错误。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字的相同,或者一个形容词的相同,就去划定原型。
至于郭靖的原型是李靖等等,我认为脱离了小说和作者本身,看不到其中的逻辑性。作者在书中都说的很直白了,郭靖和杨康的名字来自“靖康耻,犹未雪”,也贴合小说抗金的主题,这么合理的理由视而不见,却要去找一个完全无关的李靖来,就因为他们名字里都有一个靖字吗?又把李靖的字药师,按在另一个人黄药师身上,太天马行空,放飞自我了。
总之我认为写小说有原型,是因为需要从生活原型汲取灵感,用于创作,而不是创作为原型服务,这个主次关系不能弄混。
一个原型,加上作者想象,完全可以创作出不同的人物,因为他从原型身上得到灵感的侧重点不一样。
比如以杜为原型从年少相爱这处,附加上其他想象的理想因素,创作出黄蓉。
从她有些社恐,无法融入香港社会这点,一心想拉他回杭州得到启发,加以想象,创作出小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