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9月10日,
见仓县柴旦村,地处中国南部的一处山林里,
午后的阳光正烈,河岸边山坡上,一个约7岁的小女孩,奔跑跳跃在山林间,她在和空气,阳光,林木,青草戏耍,像是一只不知疲倦的羚羊。她攀上了树枝,水晶一般的眼眸望着山谷,一声尖利的口哨声,划破宁静的山谷。
不一会,一只大鸟从遥远的山林里飞来,在女孩的头顶盘旋,接着安稳地降落在女孩的肩头。女孩脸靠着大鸟的脖子,大鸟的头偏向女孩,女孩用手轻轻摸着大鸟五色的羽翎,这只大鸟,当地人都叫不出它的名字。女孩长相乖巧伶俐、皮肤光洁白皙,眼睛特别清澈,眸子里映出了大鸟的身影。
“滋……滋……滋滋”几声啸叫,响彻山林间,这个声音和大自然的声音不一样,惊吓到了大鸟,女孩赶紧用手抚摸,安抚它。
她顺着声音的方向,看到河对岸村公所旁边电线杆上,前几天刚安装好的灰色圆锥状高音喇叭,刚才那个惊悚的“滋滋”声就是从那个东西里发出的,
每天广播开始前,高音喇叭通电时,都会发出啸叫声,不一会,正式广播就开始了,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一段短促而有力的声音从河对岸发出了,接下来,
下面播送紧急天气预报,紧急天气预报。
受台风影响,本地区将面临极端恶劣的天气条件,革命群众需高度重视,做好防灾准备。
今晚10点后,有暴雨,伴随强烈的雷暴和阵性大风。预计降雨量极大,可能引发山洪和滑坡等自然灾害。台风带来的强风影响显著,预计风速在8-10级,山区风力更为强劲,部分高山地区可能出现狂风。
遵循“安全第一”的指示,广大革命群众要提高警惕,积极防范台风带来的灾害。尽量避免外出,特别是远离河道、山坡和低洼地区,防止山洪和滑坡的威胁。住在易受灾害影响区域的群众应积极响应组织号召,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提前储备足够的食物、饮用水和药品,确保在恶劣天气下的基本生活需求。
保持通信畅通,以便随时获取最新的天气预报和防灾信息。
听从组织安排,确保信息畅通。
当地革命委员会和相关部门已经紧急行动起来,让我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战胜自然灾害,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那个东西发出的说话声音,和女孩平时听到人的说话发音不一样,而且还有停顿和节奏感,女孩喜欢这个声音,听完后,心里还默默地回忆默念着。
小女孩的记忆力惊人,这段1970年9月10日的一则天气预报,她竟然一字不差背了下来,由此改变了小女孩的一生。
夜幕降临,小女孩离开她喜欢的自然山林,她必须回到那个叫“崇清楼”的土楼里。
她转过一处山坳,一个庞大的圆筒形建筑出现在她的眼前,在小女孩的记忆里,这个庞然大物是突然出现在她的记忆里。
这座圆筒形建筑便是“崇清楼”土楼,当地人也称“土围子”,是秦氏族人的先辈在400多年前修建,当年他们为躲避战火,从中原跋山涉水来于此地,用数十年修建了这座四层的夯土建筑,。
土楼是一个圆环形建筑,建筑屋顶是青瓦屋面,从高空俯瞰,像是一个黑色的圆环从大地生长出来,黑灰色的瓦屋面,是当地生产的小青瓦。
圆环形建筑平面,主要目的就是防御外敌,建筑呈封闭的圆环桶状,外墙是夯土墙体,由黏土、碎石、竹条、糯米浆砌筑,底层夯土墙的厚度将近2米。这样的形式和结构使建筑的防御性特别好。
土楼建成400多年,历经多次战火,匪患,墙体除了留下了些弹孔,火烧的痕迹,建筑安然无恙,保护了居住在内的秦氏族人。
建筑的圆环形结构,在建筑内部形成一个圆形广场,广场中央修建祠堂,建筑每一户的门,都开向空地中央的祠堂,雨水也都会汇流到此。祠堂是建筑的几何中心,建筑空间和功能的向心性,潜移默化地使这个族群具有特别的凝聚力,特别抱团。
秦氏家族历经数百年,势力也逐代壮大,这个环形的建筑内,目前居住了800多人。
小女孩回到土楼大门前,这时台风到达的征兆已经显现,山间的树木被风刮得摇摇晃晃,在土楼外田间耕作的人们,都在往回赶,拥挤在“崇清”楼入口处。这座巨大的建筑,入口并不大,大概两米见方的门洞,装设了厚达20厘米的,包裹了铁皮的实木门,这也是为提高建筑的防御性。
小女孩随着人流,从土楼大门到内部,来到直径约40米的圆形广场,中心是家族祠堂,祠堂建筑供奉秦氏族人的牌位,除非重要节日,祠堂是关闭的,祠堂背后是堂屋,堂屋是族人议事之地。土楼的底层是架空的,为族人提供了一些公共服务设施,比如厨房,仓储等。
这时祠堂的四个屋角燃起了火把,把土楼内部的走道照亮。
环形建筑平面划分为60多个扇形单元,每个单元从二层到四层,是一户人家,每户的户门开向内部环形的走廊。
小女孩从大门进来,穿过圆形空地,小女孩的家在祠堂背后,靠近堂屋。
小女孩路过堂屋,顺手在地上捡起一张纸,她把这张纸装进了衣袋,从木制楼梯爬上了二楼的环形走廊,向自己家走去。
小女孩在二楼环形走廊向自家走去时,有人呼喊她的名字。
“一夏。”
“翠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