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秦时明月:子之心防[张良同人] > 第7章 数学老师

第7章 数学老师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本以为,女弟子的着装要求会宽松一些,哪知,和男弟子一样,只是色彩花纹会有所不同。但是发式要求会宽松一些,一个髻两人髻都可以。

但这种看似简单的发髻,真要扎好,也挺考验技术的,这个年代没有橡皮筋,只能用没有弹性的发带。眼见就要迟到,手都扎酸了,仍是没有弄好。同舍的其他伙伴都已经走光了,我还没扎好。于是便胡乱扎了个丸子头,有些松散,但…左右也是一个发髻啊。

来到小圣贤庄的第一堂课,是由颜二师公授课,所授内容为《乐》,在一脸不明觉厉的情况下,翻开发给我的竹简,表示有些头疼,小篆固然好看,但我认识不能啊!可依稀从中辨别出个把变化不太大的字,呃~似乎这是《诗经》?有些惊喜呐!后世的“以诗代乐”一说果然不假。

颜二师公授课之时,仍不改其平日温和如水的作风。即使学生开了小差,也是以极温柔的方式提点之。不要问我为什么知道——

二师公念过一首国风后,便开始作讲解,而我却在奋笔疾书,呃~不要念太快啊,我注解不过来~~~

正在写着,突觉那温暖低沉的嗓音停顿了下来,半晌待我回过头来,只见颜二师公满眼含笑地看着我,当然,周遭的同学也朝我行注目礼……毕竟,在这种跪坐的情况下,只有我伏案奋笔疾书,当是非常……显眼。

“子清伏案执笔,所书为何?”二师公笑意不减。

呃~怎么回答?其实我在用拼音or简体字做注解,不然识别不能啊!

“回二师公,子清……在做笔记。”总不能说自己在做读音注解吧,岂不是说明自己不识字?

某师公却也没有深入追究,“甚好,但子清可先领会,再作笔记巩固不迟。”

“是,二师公。”说完便起身坐好,耐心听颜路授课。

二师公讲起课来,可谓引人入胜,不仅嗓音低沉温柔,一举一动更是优雅不凡,所授内容更是我最喜欢的《诗经》,所以一上午的课听下来,除了小篆让人别扭以外,其余的体验,让人只觉如沐春风!

午间只是休息片刻,便接着上下午的课程了。大家好像根本没有吃午饭的意思。

直到学生们一齐进了学堂,我才发现,呃!古代是没有午饭的。在家休养的时日,我竟然完全没有注意到,古时候的人一天只吃两顿,辰时,也就是九点左右,进朝食,所以早课后的朝食,我压根就没吃多少!下午的哺食大概在申时,也就是在下午的四五点左右,我的天,现在是午时,大约也就是下午一点钟的样子,可我已经觉着腹中空无一物,饥肠辘辘了。

硬着头皮进了学堂,不过一会便见张良负手而入,表情冷淡地扫了一眼,便移步至讲台前。众弟子改跪坐为跪立,行揖礼,齐声道:“拜见三师公。”

“免礼。“半晌后,声音响起,不同于颜路的低沉,张良的声音温和中透着儒雅。

“这堂课,我们讲习《数》。”

《数》,囊括了数学和阴阳风水,主要功能便是度量,计算,推演等等。看来张良算作数学老师?

“今日课堂,有新入学弟子,为师便一并做考。”

什么?这一上来就要摸底考试???

只听得周围一片竹简噼啪的声音,我也只好跟着拿出空白竹简。

“请听题,有妇三人,长者一日织五十尺,中者二日织五十尺,少者三日织五十尺,今威有功五十尺,问各受几何?”张良一边环视着学生们,一边缓缓说出题目,每说完一句,便停顿,等待学生记录。

一手揽住阔袖,简单地根据张良的叙述作了题注,似乎我写得比较快,便瞥了眼周围的同学,原来大家都是一字不落地将题目写下来,而在我左顾右盼之际,抬眼望了望张良,赫然发现张良也正在看着我,我愕然,而张良却只是轻扬起唇角,意味深长地一笑。

“开始吧!”张良将他桌案上的沙漏倒置。虽是冲着大家说的,但目光却是指向我。

接着听得一阵窸窣声,大家纷纷从桌案下拿出一把长短和粗细差不多的木棒。

有些纳闷,大家拿……筷子干嘛!

一边磨磨蹭蹭地将我桌案下的“筷子”拿起,一边留意着众人的动作。

只见她们时而将“筷子”摆来摆去,时而放下“筷子”执起笔,在竹简上记录。

饶是我再笨,也看的出来,这些人是拿“筷子”做演算工具。可是…这道题考的是四则运算,且包含分数小数,“筷子”顶多只能算个两位数的整数加减法啊。

于是我细细观察了许久,发现她们时而将“筷子”横摆,时而竖放,看得我完全懵了。

怎么办?完全不会。

“子清,为何迟迟不动手?”见我迟迟没有动作,张良开口问道。

这能动手才怪了,这种演算方法,闻所未闻,遑论使用了。

“三师公…我…弟子不会。”当我说出口时,周围一阵哄笑声。

其中夹杂着一些讥笑,“这可是积微班的基础课,你都青竹班了,居然不会。”

看来,这个用“筷子”演算的方法,在这个时代,是很基础的学问呐!我如果不会这个,别说解不来题了,显得我宛若智障似的。

抬眸看了看台上的张良,却见他唇畔噙着一丝浅笑,“令尊乃是商贾人士,缘何子清却不会运筹?”

运筹?就是那个“运筹策帷幄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运筹?

我这才想起来,《留侯世家》中的记载,当时刘邦正在吃饭,一个叫郦食其的人给刘邦出了个计策,刘邦觉得甚好,就让他着手去办。

那人刚走,张良就进来了,听了刘邦的话,张良心觉不妙,便说,“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于是,就拿起了刘邦的筷子比划了起来。

从此以后,运筹就多了一个意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