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觉醒的她 > 第14章 木上有水(上)

第14章 木上有水(上)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没想到晚上九点睡觉,早上四点半起床毫无压力。

恰逢大暑时节,小泉圃主人特意准备了大暑特色早餐,并提醒客人出门记得带伞,说是每年大暑都有雷阵雨。吃过早饭,飞飞跟着王大仙开启新一天的旅程。至于具体行程,王大仙则只字未提。飞飞心想,如果提前告诉自己,到时候心中不免有所预期,一旦预期与现实不符,岂不失望。索性,保留神秘感,届时说不定会有意外惊喜。

晨光熹微,照现在的天气看,没有下雨的可能性。但是既然小泉圃的主人特意嘱咐,带伞还是有必要的。就算不下雨,遮阳也没问题。两人吃过早餐,出了小泉圃,王大仙照旧领着飞飞走昨天的小路上山。和昨天不同的是,今天这条小路上并非只有她二人。

只见不远处有一行人,五人一组,总共三组,正在向山顶移动。初看以为是寺里的僧人,再看队伍里还有部分女性,不论男女均身着原色长裤短衫,上山的速度快而有节奏。飞飞好奇地问王大仙,他们在做什么?

王大仙轻描淡写地回说:练功。

飞飞瞪大双眼,问练什么功?

王大仙只说先上山。

好像这种对话已经成了两人之间交流的规矩,王大仙不说自有她的道理,飞飞也不会继续死缠烂打,等时机成熟,心中的疑问自然会找到答案。老话说“知止”“知进退”“守分寸”在平常日用中若能践行,人与人之间的这个度如果能把握好,世上大概就不会有那么多烦人的人了。

这边二人按着自己的步伐和节奏上山,那边一行人也按着自己的步伐和节奏上山。只不过,对方的速度是自己的两倍,没一会儿功夫隐身山林之中不见了。二人到达山顶之后,照旧歇了歇脚,喝水吃干粮,然后沿着小路径直向清泉寺走去。

原来今天的分会场之一便是在这清泉寺中,另外还有两个分会场则在其他两个地方同时进行。也就是说,每个人一次只能选择一个分会场参与,每半天一个主题。飞飞心想,又是一次只能选择一个,剩下到官网的“番外篇”查看,但遗憾的是不能亲身参与,毕竟面对面的气场是不一样的。

二人进到禅堂,只见刚才在路上遇到的那一行人也同样在这禅堂之中,他们闭目静坐,并不为其他人事干扰。后面进禅堂的人在现场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也各自找蒲团坐下,学着他们的样子,闭目静坐。

如果说,上山的“动”是把心思专注在脚上,那么静坐的“静”则是把心神聚拢回内心,同样也是在训练注意力回收到当下。通过对注意力回收的训练,目的是唤醒最本能的觉知力,从而体察感悟到周遭最细微的变化,这就是练功,而所谓的修行,也不过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把注意力回收到当下。

静坐的时候好像总是会失去对时间的感知,也不知过了多久,一阵清远的钟声响起,众人缓缓睁开双眼,把目光聚集到讲台。这时,一位舞者上台,赤脚光头,短衫长裤,目光笃定,身体随着鼓点的节奏舞动,看着是在舞蹈,却像是在练拳,又好像是在书写,但最吸引人的始终是他坚定、深邃的双眸,神情庄严,不着一丝杂质,颇有禅意。但他不是僧人,而是舞者。眼前的这位舞者让飞飞想到一个词——“由艺入道”,或许就是这样的吧?

突然鼓声稍顿,舞者从台上下来,示意众人跟在他身后,一起出了禅堂。此时,禅堂外架起十多个大鼓,鼓手在侧,举着鼓棒,见众人出来,齐声击鼓,气势震天。眼前的场景相较开幕式上的鼓阵有过之而无不及。随着鼓声,舞者示意众人模仿他的动作——张开双臂旋转。不到一分钟,飞飞就已经转晕了。其他人有的晕到地上休息一会又接着转,舞者则一直旋转到鼓声停止。那种天旋地转的感觉,和平时犯颈椎病差不多,爬都爬不起来。

到目前为止,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舞者身上,而实际上一直陪伴大家的还有鼓声,但没有人会特意关注鼓声。人往往容易被眼前的事物吸引注意力,从而忽略了听到的声音和内心的感受。接下来,所有参与者都要动手击鼓,通过亲身击鼓,关注鼓声,打开耳朵,去倾听;打开心灵,去感受。

在鼓者的带领下,扎好马步,举起鼓槌,敲响身前的鼓,咚咚咚。出乎意料的是,声音稀稀拉拉,轻、重、缓、急,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继续跟着鼓者的节奏、手势击鼓,同时耳朵开始倾听自己的鼓声,倾听同伴的鼓声,慢慢地、渐渐地,声音逐渐和谐,节奏越来越统一。整个过程,没有言语,只是倾听自己和其他人的声音,去感受,去调整——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继“听香堂”之后,飞飞再一次体会到“静”,真是奇妙的感觉!原来“静”不是一动不动,“静”是没有杂念,是回到当下,是觉察,是心法亦是功夫。

当然,欲练此功,不必自宫!只需将注意力收回到此时此在,用心去感受。用庄子的话叫“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一上午的时间就在这样的训练中过去了。原来从上山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进入到训练的范畴,没有机心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一旦事先有所预期,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