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静 思绪飘
六点天将亮
梦不在
看着呼呼大睡的猫咪们,林子夏摇了摇头,心想失眠大概是因为自己心绪不宁,又或者是白天睡多了。平时它们大概也是这么闹腾的,只是自己睡得熟,吵不醒罢了。反正也饿了,索性起床给自己做早饭。
刚下楼,两只猫也跟了下来。其实猫很灵敏,无论它们看起来睡得多熟,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立马清醒,瞬间做出反应。想起之前看过一本书叫《逝去的武林》,书中提到过以前的那些武林高手也能达到像猫这样的灵敏程度——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只不过一大部分人已经退化得很迟钝了。
林子夏习惯性地抓了一小把黑豆放到豆浆机里,将黑豆洗净之后,倒入适量清水,设置豆浆模式。待豆浆机开始工作之后,转身走进卫生间,看着镜中的自己顶着两个黑眼圈,再看看镜子上写着“好好刷牙”。这是林子夏给自己的“提醒”,也是“刻意练习”让自己回到当下。如果自己还无法做到时时刻刻活在当下,那“提醒”就是必要的,有一次算一次,且每一次都算数。哪怕现阶段不能完全做到,也没关系,能做一次算一次。至于为什么要活在当下,那是每个人自己要回答的问题了。
豆浆机依然在工作,林子夏打开冰箱把最后一个鸡蛋拿出来,打在碗里,加上适量的水、盐、酱油、香油,打散放到蒸笼上蒸,开大火,定时十五分钟。
看着窗外的阳光,像往常一样坐到书桌前,拿起钢笔,在纸上写了一行字:人不应该被限制性信念框住!我倒要看看自己会怎么样?
每个人的节奏是不一样的,就像学同一首曲子。A学了三个月,B只学了一个月,但结果是A和B都学好了,而不是学完了。学完是一个很抽象的词,就好像完成一种任务。当一件事变成了“任务”,难免落入以结果为导向的陷阱里。用心做事并不是完成任务,也不是为了完成而完成。但凡为了完成而完成,它的潜意识还是将自己的“心”(即注意力)放在了未来的某一刻,好像要快点抵达那个“目的地”、抵达那个“未来”。而当那个“未来”迟迟不来的时候,焦虑就来了。
林子夏一页一页地翻着过去三个月的心路,虽然忙碌劳作,但也是一种“验证”。发现自己的情绪相比之前又更稳点了!一个人能在鸡飞狗跳的状况中安住,未尝不是一大突破。闲的时候可以安住,忙的时候也验证是否可以安住(在干扰项很多的情况下,是最容易验证的)。当止则止,不用苛求自己。事实上,在林子夏看来,至少是现在的林子夏,事无绝对的好坏,只是人有好恶,就当是来“启发”和“验证”自己好了。
只是对于“财务问题”始终没有特别清晰的解决方案。当然,对她来说,最简单的办法是找个工作,但显然这不是她想要的。
林子夏心下暗暗地想:那就量力而行,看看现在能做什么吧。
首先,拒绝用“劳作”的方式养活自己,而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时也可以养活自己。
第二,自己到底要什么。如果有想做的事,不妨尝试迈出一小步,用心投入(不要辜负此心),验证后就知道是不是真的想做了。没有机会的时候,就好好读书韬光养晦。
成长的过程就好像是被人扔到了深水里一般,周身被水包裹着,想挣脱却始终被裹挟着,无法完全甩开,好不容易积攒全部的力量,纵身一跃,总算跳出水面,在空中翻了一个漂亮的跟斗,那瞬间的自由感,令人无比满足,还没等反应过来,又再一次落入水中。于是,一次次地从水中挣脱,又一次次地必须得回到水中继续作战。总之,这是一段往复向前的道路,艰辛但不会被辜负。
每天都要面对大大小小的任务,今天觉得难度高的任务,一旦克服,明天就不再是困扰,就跟升级打怪一样,一点一滴地积累。所以当遇到觉得特别难的事时,或许是因为这一次的怪兽大只一些,一时打不过就陪它多玩一会,多打两个回合,着什么急呢?“又不赶着去死!”
林子夏放下钢笔,安慰自己道:“别急!遇到过不去的坑,就在坑上多坐一会儿也无妨嘛!”
每当遇到想不明白的时候,林子夏通常会做两件事:一是读书;二是书写。读书可以让她换一种“视角”看待问题;而书写对她而言则有着神奇的“疗愈”作用。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了“写”的习惯,反正从小到大遇到想不明白的时候她就一页一页地“写”。“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剖析和探索问题根源的过程,当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时,也就可以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最难的不是解决问题,最难的是找到问题的根源。只有将问题连根拔起,把问题对应的底层bug修复,才算真正过关。因此,逃避不解决问题,只要问题还在,就会以其他方式反复出现,直到真正过关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