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觉醒的她 > 第63章 明以动也

第63章 明以动也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林子夏轻拍着手开心地说:“又到了看花看树吃香椿炒鸡蛋的季节啦!”

女孩二十多岁,跟着林子夏学琴半年,每周的见面,对彼此而言,都是一场重要的赴约。与其说是双方的坚持,不如说是双方的“用心”和彼此“成全”。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要长期稳定自发地做一件事,必定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内在的滋养且轻松不费劲的,不然仅靠只有所谓的“坚持”和“毅力”是万万不能做到“自律”。正是因为这样的“互动”,每个星期天的上午也变得越来越可爱。

对林子夏而言,琴像一根串起生命中那些零零散散的珍珠的线。学琴是磨练心性,教琴也同样是在磨练心性。弹琴从来不是弹曲子,而是弹心。当气质变了,才算入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相长。老师常说:“要想自己有更大的进步,那就去教别人。当然,前提是你教的是对的,而不是错的。不然,那就是在害人。”因此,在教琴这件事上,林子夏始终很克制。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有太多的诱惑,很难不受干扰。而抵挡诱惑的最好办法就是带大家读书,了解古人的情志意趣,亲近更伟大的人格。虽不至,心向往之。

两人安静地坐等水开,感受着阳光的温度、窗外小鸟的雀跃、以及风吹树叶的沙沙声,一片岁月静好的样子。事实上,所谓的“岁月静好”,重点在“静”!心静了,岁月自然好了。从此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天地悉皆归。

林子夏喝了一口茶,愉悦地说:“我最近在读王维的诗,真是个妙人!以前不觉得他的诗有意思,跟李白的激荡和杜甫的沉稳相比起来,总觉得寡淡了点。但是最近读王维的诗,却读出了静水流深的感觉。他的诗有一股‘静气’,能让人‘静’下来。比如我今天刚读到的这句:‘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再比如:‘淼淼寒流光,苍苍秋雨晖。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闭上眼睛,就是一幅生生流动的画面。不是他的情感不够浓烈,而是他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消化之后的那种内在平和。从这一点上,杜甫和李白还是在‘人’的范畴,而王维已经超越了‘人’的范畴。”

林子夏对王维的生平如数家珍一般,娓娓道来。每个时代都活过千千万万个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所要面对和回答的具体问题,而那些被记住名字的人首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在面对时代的问题时,必定是提出了有别于同时代其他人的思考以及行为的特殊性,这样的人在西方被称为“hero”,即英雄,而在中国历史上则称之为“人物”,这些人物活出了他们的“信念”。王维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如果回到盛唐时期,王维是那个长安城里最明亮的天才少年,是所有王公贵族争先邀约的座上宾。写诗只是他才华的一小部分体现,更是早在十七岁就已经写出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样的传世之作。同时,他的音乐天赋和绘画天赋更是无人能及。尤其有一个故事说,王维看到王府里挂在墙上的乐工演奏图,居然能辨认出那一瞬间的动作,是在演奏《霓裳羽衣曲》第三迭的第一拍。以绘画来说,王维开创了南宗的泼墨山水,影响了宋朝的文人画。当然,就连后世所熟知的陶渊明都是王维一手捧红的,并且根据《桃花源记》写了一首诗叫《桃源行》,从此桃花源这样的世外桃源意象,受到后世文人的追捧,那一年他也才十九岁。王维心中对桃花源的向往,让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在终南山经营他的别墅——「辋川别业」,还有专门的「辋川集」记录他的山居生活,尤其是天天跟道友裴迪泛舟湖上,弹琴赋诗。

“王维的诗里,也有不少送别诗,比如送李判官赴江东,送张判官赴河西,送张道士归山,送刘司直赴安西。而其中最为后世熟知的应该就是《送元二使安西》。后来这首诗被谱成了古琴曲叫《渭城》也叫《阳关》。如白居易的《对酒诗》写道:’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这里的《阳关》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林子夏说到这里,起身移步来到古琴前坐下,女孩也跟着起身来到琴前坐下。轻捻琴轸,调弦换调之后,深吸一口气,弹起了《阳关三叠》,边弹边哼着词,仿若置身千年前的那一场送别现场。“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和此时窗外清丽明亮的景色融为一体,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将古人那种此去一别何时再见未有期的离情愁绪通过曲调展现的淋漓尽致,一遍又一遍地叠唱再叠唱,对应送别时的一送再送又送不舍之情,层层推进,情真意切。

一曲毕,林子夏缓了好一会才开口说道:“现代人大概很难理解古人的这种离别之情……古人在交通、通信极度受限的情况下,每一次的离别都有可能是永别,因此,在那时候,每当离别之时,这样的送别场景就会一次又一次地复现。现代人的交通越来越便利,通讯技术也越来越发达,于是离别也不再是件多么伤感的事,虽然伤感但也不至于像古人那般。人们总说来日方长,实则世事无常,某一次的离别也有可能是永别。因此,要好好珍惜每一次的相见,好好珍惜身边的人啊。”

林子夏顿了顿,对女孩说:“那咱们今天就开始学《阳关》吧!”

一人一琴,对面而坐,“听唱《阳关》第四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