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似乎都已经预见这个团队失败的场景,连评委都已经开始准备先一步打分。
顾景川面上冷凝,不显忧虑,身体紧绷,双手交握冷汗连连。
在通信架构上,探测车A:作为指挥中枢,负责任务分配,全局路径规划。探测车B/C:作为从属车辆,接受指令并反馈实时状态(电量、位置、负载)。
考虑到三车可能会出现的异常问题,会自动转移应急模式,将请求任务转交给其他车辆。
顾景川对此很有把握,唯一要担心的就是,探测车B要分担C未完成负载。
每台探测车的载重能力最大为2KG,但考虑到压力传感器等设备重量,剩余载重能力约为1.6kg。
现在B车已承载1.6kg的重量,剩下的容量,要分担C车的样本量,根本是难上加难。即使B车能承当C车的部分样本,情况也并不乐观。因为没人能肯定在这样的情况下,C车的样本能转交成功。
现在B车的剩余电量为65%,当前位置为(3.1:1.2),C车的剩余电量为45%,位置为(6.7:4.5)。
B车开启前向摄像头,识别移动陨石模型等动态障碍,终于两车辆车开始交汇,B车与C车保持着小于10cm的间距。
为避免机械臂碰撞,机械在设计时采用电磁铁吸附的方式,使负载软切换。
这个设计创新思路是顾景川提供的,顾景川,陆飞,张清团队三人制作调试了很久,但成功率仅到70%-80%之间,再加上现场沙尘环境得干扰,成功率仅占50%左右。
生死一线,连团队中最为镇定的陆飞额间都留下了一滴冷汗。
B车电磁吸附启动,现在探测车C开始通过反向脉冲消磁释放样本,最关键的时候到了,很快,红外测距传感器确认样本脱离C的载货区,压力传感器检测B车的载重开始增加。
B车成功吸附并锁定本!!!
陆飞挥举拳头,连喊了几声“yes!yes!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