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露未晞的教研会上,李老师举着咖啡杯踱到若素身边:“听说林老师和黄山气象站张研究员好事将近?上周还有人看见你们在龙井村…”尾音拖得意味深长,引得周围老师纷纷侧目。
若素将青瓷杯轻轻搁在会议桌上,杯底与实木相碰的脆响让室内倏然安静:“李老师说的是上周的茶叶品鉴会?”她抽出文件夹里的签到表,“教务处报备过,王主任也在场。”
王强阴沉着脸捏紧茶杯,茶叶梗在沸水里沉浮如他眼底翻涌的恶意。他早该想到,那日若素特意让他签到的用意。
“说到气象站,”若素忽然翻开社团活动记录,“上周三我带学生观测积雨云时,张研究员正好来做设备维护。”指尖划过手机里的云端相册,十五张带时间水印的照片里,她和张烨明始终隔着三个学生的距离。
沈阳的社团教室,安之正对着直播屏冷笑。她举起社团日志转向镜头:“去年作文比赛期间,我们每天的气象观测数据都有记录——”指尖点在暴雨预警通知上,“这样的天气,林老师怎么带学生上山?”
林晓晓适时举起装订成册的观测记录,封面上“顾安之”的签名墨迹犹新。摄像机扫过她腕间的红绳,第七颗青金石在特写下泛着幽蓝的光。
杭州会议室突然响起消息提示音。陈主任看着家长群疯传的直播画面,皱眉将手机推给王强:“王老师说的证人,就是视频里这个说'看见林老师夜晚上山'的学生?”
王强额角渗出冷汗——那个转学生的证词时间,分明与气象局发布的暴雨预警完全重叠。
此刻安之正在社团储物柜前,指尖抚过若素寄来的新毛衣。袖口绞花里藏着的银杏叶暗纹,只有对着阳光才能看见叶脉间的诗句:“晓看天色暮看云。”
她忽然解开第三颗纽扣,在内衬接缝处找到用白发编织的经纬度——那是若素的头发,标记着她们初遇的咖啡馆坐标。
“安之!”林晓晓举着手机冲进来,“快看班级群!”
屏幕上,王强在会议室摔杯而去的背影旁,若素正从容地整理着被恶意弄乱的教案。阳光穿透她挽发的银杏簪子。
王强的身影消失在走廊拐角,留下一地杯碎和未曾展开的“证据”。陈主任沉默地看着满桌的狼藉,脸上青筋隐现。
“林老师,你知道这些指控有多严重吗?”陈主任的声音低沉而压抑。
若素抬头,正午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知道,所以我准备了这个。”她从文件袋中取出一沓盖有公章的文件,“去年作文比赛期间,学校监控记录显示我没有在非教学时间与任何学生单独接触。”
陈主任接过文件,眉头越皱越紧:“这些…都是真的?”
“您可以去调取原始记录,”若素脸上没有丝毫慌乱,“还有,关于我和黄山气象站的联系,这是正式的教学交流项目合同,已经教育局备案三年了。”
窗外一阵骤雨敲打着玻璃,似乎在为这场对峙伴奏。
沈阳一中的走廊上,安之的手机不停震动,是顾浩然的来电。她将手机调至静音,继续专注地对着镜头解释气象符号的编织方法。
“这种编法源自安徽黄山地区的传统手艺,”她的语气平静而专业,“每个结点都代表一种气象现象,这是我们社团研究的重点。”
林晓晓在一旁补充:“安之的研究得到了黄山气象站的肯定,她的编织符号甚至被收入了今年的气象符号应用研究。”
顾浩然站在教室门外,面色铁青地看着侄女在镜头前侃侃而谈。他的手中握着一张从安之毛衣中找到的半截车票——目的地是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