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午后的阳光斜切进书屋窗棂,安之擦拭《诗经》展柜时,木门被风铃撞出清响。林晓晓蹬着匡威帆布鞋跳进来,红色羊绒围巾松垮系着,鼻尖冻出淡粉色。
“安之!你知道我翻了几座山才找到你们开的这家'知行书屋'吗?”晓晓一边喊着一边将书包甩在沙发上,如同当年在高中课堂上那般毫不拘束。
若素从二楼探身时,正看见安之被扑得踉跄。晓晓的银耳钉在阳光下闪动,那是她们高中时在黄山脚下的同款。纸袋里滚出几包毛峰茶,最底下压着塑封的梅干菜烧饼——安之老家灶台的独特酥脆。
“晓晓?”若素轻声唤道,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真的是你!”
“林老师!”晓晓仰头望着二楼的若素,笑容灿烂如当年课堂上答对难题时的样子。
“我被北大古籍修复专业录取了!”晓晓从帆布包掏出录取通知书,指尖蹭过烫金校徽时留下淡淡油印。她说话时习惯性用虎牙轻咬下唇,这个从十六岁就改不掉的小动作让安之恍惚回到高三晚自习。
“真的?”安之接过通知书,惊喜地看着晓晓,“你终于如愿了!当年你总说要像若素那样成为古籍修复师。”
若素快步下楼,接过晓晓手中的茶叶:“你还记得我喜欢毛峰?这么多年了。”
“怎么会忘记呢?”晓晓笑着撇嘴,“高三那年您不知道喝了多少杯,说是提神,结果我们都知道您是在等安之的信。”
三人窝在阁楼喝茶,晓晓突然翻出旧照:十七岁的安之扎着丸子头,在校刊编辑部给《星空诗集》画插画。照片边角露出半截蓝白校服,是若素当年支教时被学生画上的星云图案。
“这照片你还留着呢。”安之轻抚照片边缘,语气里带着怀念。
“当然了,”晓晓拿起茶杯,目光在安之和若素之间流转,“你知道吗?当年我就猜到你们之间不一般。”
若素的指尖在茶杯边缘微微一顿:“你怎么知道的?”
“因为你们看对方的眼神啊,”晓晓狡黠地眨眨眼,“就像现在这样,满是星星。”
“没想到你们真把星空学堂搬到北京了。”晓晓咬开第六颗山楂球,糖渣沾在嘴角。她伸腿碰了碰墙角的藤编箱,箱盖上褪色的动漫贴纸与高中图书馆的背影重叠。
“说来话长,”安之给晓晓添上新茶,“我们经历了太多。”
“我知道一些,”晓晓神色突然认真起来,“你们离开后,学校里传言纷纷。但我从不相信那些谣言。”
若素握住安之的手,轻声说:“谢谢你,晓晓。”
“别这么说,”晓晓敲敲桌面,“当初要不是你帮我补习,我哪能考上大学,现在又考上北大研究生?”
阳光透过窗棂在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影子,照亮了架子上那本《星空寻迹》——若素曾在星空学堂的第一堂课上朗读的诗集。
暮色初临时,晓晓非要帮忙整理新到的民国书信集。她蹲在樟木箱前分类信笺的模样,与高中勤工俭学时如出一辙。当发现某封信尾画着连理星涂鸦时,她举起信纸对着夕阳细看:“这花纹好像你们项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