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舒许二人吃了个早午饭刚坐下歇会儿,有个二十七八岁的魁梧汉子风一般小跑着进了院子。
纪柔笑着招呼他:“琼花爹来啦?进屋坐会儿,我锅里面条还是热的要不要吃点。”
琼花爹喘匀了气,“不坐了纪婶儿,宁叔说今天活计多怕干不完,让贺兄弟去地里给他帮忙呢。”
蹭吃蹭住,帮忙干活是应当的,许不隐一口答应。
琼花爹飞快看了他们两人一眼,就匆匆在前头带路。
许不隐去地里给宁央帮忙了。舒灵越则帮着纪柔做了点杂活,眼看中午快到了,又抓紧时间打下手做了午饭,纪婶的午饭做得分量很足、有菜有肉,想来是地里干活十分辛苦。
纪婶自己分了一点吃了几口就饱了,招呼上舒灵越箪食壶浆去地里给宁央并旁边几户邻居大叔一起送了午饭。
许不隐和舒灵越刚用了早午餐,其实并不饿。
但是纪柔婶子十分贴心,中午还烙了饼。
舒灵越瞧着许不隐被日头晒得红通通的那张棱角分明的俊脸,心中不忍,硬是给许不隐怀里塞了两个。
“待会儿若饿了就吃这个垫垫。”
纪柔婶子看了在旁边打趣:“小贺,你家娘子心疼你呢。”
许不隐经过中午那句“夫君”,此刻已经有了抵抗力,强忍眼底的笑意,淡定冲纪柔点点头。
宁央却目不斜视,吃过午饭埋头接着干活。
回了家,纪柔婶子望着舒灵越这把细腰,有心让她休息会,舒灵越浑然不觉自己已经被归入了瘦弱娘子范畴,摇摇头:“我不累,我帮您做活儿。”
纪柔今日下午没有织布,一心在缝衣。
舒灵越连针线也不怎么会,自然不懂缝衣。
好在方才纪柔已经心里有底——“小孟是个会做生意不大会做家务的商家女子”,因此仔细教了她裁衣缝衣。
亲手示范如何量尺寸,如何调整布料,如何连接在一起,如何藏针脚。
舒灵越此生还没有这样的时候,在一个小山村,在一个本该闷热的夏日午后,不是徒弟也不是掌门,不拿剑,拿着剪刀和针,当一个普通农家女子,平心静气地耐心缝制一件衣衫。
果真是十分奇妙的感受。
原来从前她想的退出江湖归隐并不确切,或许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归隐田园。
只是,不拿剑的手当真能拿针吗?
小时候除了练功,其他时间她大多在习字读书,师父怕她闷也会带她下山游玩、给她带稀奇古怪的小玩意、有意思的小话本。江湖女子不在意什么女子四德,没系统接触过所谓女工一类,因此她至今都只会十分简单的针线,在山上的时候自己给衣服打个补丁有时候还被师父嫌弃缝得难看。
她小时候还会为此赌气,噘着嘴不高兴。
师父都会一边笑她一边自己拿过去,飞快地补好。
说起师父,舒灵越真的有点想他了。
不如十年之约到的时候,亲手做一件衣服送给他吧。
舒灵越有了目标,更加认真地学习做衣服。
虽然衣服做得嘛,惨不忍睹,但纪柔越看这漂亮勤奋的孩子越喜欢。
沉浸其中做一件事的时候,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做活的男人们陆续回家吃晚饭了。
村里各处也升起了袅袅炊烟。
纪柔还是做了一大桌的饭菜,用食盒给几户邻居家端了去。
舒灵越这次跟着送饭看了个清楚,周边几户邻居包括耿婶,都是独身一人,还包括一个独臂男人。
那男人姓林,甫舒灵越一进门就肌肉紧绷、目光犀利,待舒灵越与其对视时又迅速避开了。
天擦黑的时候,收拾停当的几人准备歇息。
舒灵越早就烧好了热水,她自己随便擦洗了一下,赶紧让出了一身汗许不隐进屋洗澡。
油灯金贵。
村里人习惯只点一会,就早早熄灯睡去。
简单梳洗过后的舒灵越和许不隐也打算睡了。
纪婶收拾出的这间房很好,唯一美中不足的。
屋里只有一张床。
这两日逢着望日,十五六的月亮又圆又亮。
满月光辉照得黑夜也亮堂了起来。
窗外是亮过这屋子里的。
行走江湖就不可避免在夜间行动,夜间视物的本事都属上乘。
在屋中适应了片刻后两人很快就看得见对方的轮廓。
黑暗中许不隐看不清舒灵越脸上的神色。
平时在露宿荒郊野外,在树上躺一夜的时候也有。
他主动道:“我就在地下睡吧。”
舒灵越已经翻身上床:“既然是同甘共苦逃难而来的夫妻,分床而睡,岂不是可疑。”
这。
许不隐摸摸自己鼻子,尽力解释道:
“若说我们是兄妹,或者私奔而出的男女,只怕更为不便,还容易横生事端。如今我们武功尽失,说是夫妻方便互相照拂,在一间屋子遇事也好……”
话没说完,就被人打断。
黑暗中舒灵越拍拍床榻旁边:“你怎么还不上床?”
此人有时候耐心有限。
许不隐勉为其难答应了,三两下脱去外衣,规规矩矩在外侧躺下。
两人低声分享了今日的见闻,内心中的疑问和不解便越来越多。
此地果真与桃花源一般,舒灵越下午学裁衣的时候近距离看得真切,纪婶的缝制的衣衫皆是依着前朝风尚。
若当真是普通的封闭山村,这里的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见到两个衣着怪异的外来人。
谁能忍住不多看一眼。
越是不好奇,沉得住气,每个人表面上都面色如常,就越说明有问题。
不像普通人的村长,识文断字的耿婶,还有那个姓林的独臂男人,处处怪异。
许不隐下午在地里帮宁央干活,也有发现,这村子很小,只看房屋便能知道,不过几十户人家。
不仅如此,他观察村里往来,年轻人很少。此时正是农忙时节,但下地干活的中年人甚至头发花白的男子更多一些。
小孩子更少,或许早上那个叫廷望的孩子王带的七八个小孩已经是全部了。
因为他在耿婶家中看到的小板凳,不多不少,正是八把,若耿婶家真是村里的一间小学堂,学生便只有这八人。
如果这里的村民真是前朝时到此地避世的,那么来此地的这群人以男人为主,他们的年纪倒是对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