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个“强”,其实是说周芷若确实资质很好,且聪慧颖悟,潜力很大,进步很快,可能用不了多久就能追上她这个师姐——换句话说,贝锦仪并不认为现在的芷若能够与她比肩。毕竟她入门已经有十六个年头了,而周师妹呢,入门时间连她的零头都不及。
而且,其入门时已经有10岁,虽然说不上晚,但也算不得早。习武之道,虽不是越早越好,但也不能太晚,如她8岁入门,就是更佳的习武年龄。
尤其是内功,不比刀剑拳脚,悟性高的人会进步神速,而悟性低的人想要大成则很难。虽也有根骨一说,但根骨上佳之人与根骨一般之人,在修习内功的效率上,并没有质的差距。练习内功,真的是个慢功夫,需要时间积累。
为什么武林名宿多是上了年纪的前辈?靠时间积累的名望和人脉是一方面,但内功修习特点带来的年纪越大内功越深厚的规律,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也正是内功的神奇,才使得上了年纪的武者,明明应该气血衰颓,精力不济,但却靠着内功深厚,反而精神矍铄、深不可测。
而在内功积累上,她可是远胜芷若师妹。
所以,虽然芷若师妹进步飞快,但她还是觉得自己仍能略占上风,芷若师妹想要彻底胜过自己,怕是还要再过两年。
但在此前,看到芷若师妹与静迦师姐的比试后,她就对自己的判断大为动摇。
须知,峨嵋派收徒,虽不限僧俗,不限男女,但总体来说,还是有些“重女轻男”,最高深的功夫,只传授守身如玉的处女,甚至有“唯处子才能接任掌门人”的潜规则。但在僧俗之上,却并没有太大的区分对待。只是因当初的一些缘故,早年入灭绝师太门下的同门师姐,都跟随灭绝师太出家,并按“静”字授予法号。后来又有少数弟子愿出家为尼,也一率以“静”字为法号,共有12人,这就是峨嵋派的静字辈弟子,也是峨嵋第四代弟子中的出家弟子。因为其中多数人都入门早,其武功修为也普遍在其他弟子之上。比如与芷若对战的静迦,就是入门较早的静字辈弟子,资历深,实力亦在贝锦仪之上,而芷若与之比剑,竟能打得有来有回,最后也只是稍处下风。
如果换上自己呢?
恐怕未必能表现得这么好。
这个时候,贝锦仪已经隐隐察觉到,自己可能已经不是这个小师妹的对手了。
而现在,看到了场上三人的位置,看到了师父与丁敏君的此时的样子,看到了那道又细又深、长过两丈的剑痕,贝锦仪不得不承认现实,那就是自己绝非芷若师妹的对手。
只是,芷若师妹是如何做到的?!
她已经成长到这种地步了吗?这实在令人不敢置信。
这样的一剑,峨嵋派除了师父,以及几位隐修的师叔外,四代弟子,大概只有大师姐静玄能斩出来,但怕也要尽全力。可是,大师姐可是自幼跟随在师父身边修行的啊,功力差不多快有三十年!而芷若才练了几年内功?怎么能斩出如此凌厉的一剑?!
贝锦仪觉得自己的脑袋已经完全混乱了。
不过至少她并不孤独。事实上,台下观武的所有峨嵋派弟子,此时都在风中凌乱——我是谁?我看到了什么?我是否在做梦?
演武台上下一片死寂,唯有山风啸啸、松涛阵阵。
直到一个清冷而又轻柔的声音响起——
“丁师姐,承让。”
贝锦仪抬头望向演武台上的小师妹,印象中总是有股书卷气的淡雅才女,此刻迎风而立,仙姿玉质,宛如下凡仙子,清冷如月、剑寒如霜。
她心中不禁浮出四个字——
风华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