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胖胖给导师发了一条消息,简要说明了情况,询问是否可以调整讨论时间。导师很快回复,表示理解,但指出截稿日期无法延期,如果改期讨论,可能会影响论文的最终质量。
他又联系了社团主席,询问是否有其他人可以接待伦理学教授。主席表示,其他骨干成员要么有课,要么已有安排,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面对这种两难境地,黄胖胖想起了康德的道德哲学:"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行为的结果,而在于行为的动机。"他必须做出一个符合自己道德原则的选择,无论这个选择多么困难。
夜深人静,黄胖胖躺在床上,思绪万千。他想起辩论赛上自己慷慨激昂地论证坚守底线的重要性,想起学术研讨会上关于内在价值的演讲,也想起与蓝欣在车内关于原则与灵活的讨论。
现在,理论正在变成现实的考验。他必须证明,自己不仅能在辩论台上谈论原则,也能在现实中践行它。同时,他也明白,任何选择都会有代价,有人会失望,有事情会受影响。
清晨,黄胖胖做出了决定。他首先给导师发了信息,表示会按原计划赴约,完成论文的最终讨论。然后,他给社团主席回电,表示因导师约谈无法接待伦理学教授,但他已联系了社团的另一名成员,让对方先接待,他会在四点半左右赶到,参加后半段的学术交流。
最后,他给蓝欣发了一条长信息:
"经过深思熟虑,我必须谢绝担任签约仪式的学生代表。原因有二:首先,我无法违背良心宣读不符合事实的内容;其次,我有重要的学术安排无法调整。我深知这会给你和学校带来不便,为此我感到抱歉。但我相信,坚守诚信和责任,才是一名学生对学校最好的回馈。希望你能理解我的难处。"
发完信息,黄胖胖感到一种奇怪的平静。他知道自己的决定可能会招致批评,甚至影响未来的发展机会。但此刻,他感到自己从未如此清晰地看清自己的价值观和底线。
上午,黄胖胖专注于完成论文的最后修改,准备下午与导师的讨论。中午时分,他收到了蓝欣的回复:
"我理解并尊重你的决定。虽然这给准备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但你的诚实和坚持原则的态度令人敬佩。我们找到了另一位同学担任代表,已对发言稿做了适当调整。希望你的论文顺利完成。"
读完信息,黄胖胖松了一口气。蓝欣的理解和尊重让他感到欣慰。更让他惊讶的是,得知发言稿被调整了。这意味着他的坚持不仅维护了个人原则,可能还促成了一个小小的积极变化。
下午与导师的讨论非常成功。导师对论文的最终版本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有很好的学术价值,并建议投稿到专业期刊。四点半后,黄胖胖赶到社团活动室,参与了与伦理学教授的后半场交流。教授对他提出的道德两难问题很感兴趣,两人进行了深入讨论,并约定保持学术联系。
当天晚上,黄胖胖收到了来自蓝欣的另一条消息,附带一张照片。照片显示签约仪式圆满结束,学生代表的发言中,那段关于"不计回报"和"纯粹教育情怀"的内容已经被改为更加客观的描述。
"谢谢你的坚持,"蓝欣写道,"你的诚信提醒了我们不应该为了短期利益而妥协原则。这也让我重新思考了学生会的职责——我们不仅代表学校对外,也应该代表学生的真实声音。"
黄胖胖感到一种温暖的满足感。这次经历让他明白,坚守原则并非总是会带来负面后果。有时,一个人的坚持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激励他人做出更好的选择。
躺在床上,黄胖胖回想起这一天的经历。他想起了尼采的一句话:"成为你自己。"今天,面对各种压力和诱惑,他选择了忠于自我,坚守内心的价值标准。这不仅没有带来想象中的冲突和损失,反而赢得了尊重,甚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次经历,是对他长期以来所坚持的价值观的一次实践检验,也是对他个人成长的一次重要推动。从辩论台到现实生活,从理论探讨到实际抉择,黄胖胖正在一步步成为他自己心目中的那个人——一个不仅能言善辩,更能身体力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