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四十五分,黄鸣站在凯悦酒店大堂,整理着自己的西装领带。这是他这次旅行特意带的唯一一套正装,为的就是辩论赛开幕式,没想到现在派上了另一种用场——与黄胖胖基金会创始人黄志远的私人会面。
黄鸣轻拍了拍装在内兜里的笔记本,这是他的信心来源。过去几天的思考和记录,不只是文字,更是他认知旅程的见证。
电梯里,黄鸣回想起自己五天前初到会场时的情景——只是一名普通的博士生,带着学术好奇心旁听一场辩论赛。短短几天,他经历了思想的碰撞、理论的启发、实践的体验,以及昨天突然的角色转变。现在,他即将面对这位神秘的基金会创始人,黄胖胖辩论赛的幕后推手。
"叮"的一声,电梯到达27楼。走出电梯,黄鸣按照指示牌找到了会议室。轻轻敲门后,他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请进。"
推开门,黄鸣愣住了——坐在窗边的正是他第一天在咖啡馆遇到的那位白发老人,黄志远董事长。
"啊,是你!"黄鸣惊讶地说。
黄志远微笑着站起身:"不必惊讶,黄先生。我们的第一次相遇并非完全偶然。坐吧,我们时间不多。"
黄鸣有些局促地坐在老人对面。清晨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会议桌上,照亮了桌面上的一份文件和一个鲜红的印章。
"咖啡?"黄志远示意一旁的咖啡壶。
"谢谢。"黄鸣点点头,给自己倒了半杯。
"我想你一定很好奇,为什么我会在咖啡馆'偶遇'你,为什么特意邀请你参与昨天的工作坊,以及为什么今天单独见你。"黄志远直奔主题。
黄鸣诚实地点头:"确实很好奇。"
"一切要从三个月前说起。"黄志远喝了一口茶,"那时我正在思考如何推动一个全球性的认知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我们有资金,有愿景,但缺少合适的人——那种既懂认知科学理论,又能将理论落地为实践的人才。"
他拿出一份论文,黄鸣惊讶地认出那是自己发表在《行为与脑科学》上的文章,题为《认知偏差的文化变异性与干预策略调适》。
"我的团队在全球范围内搜寻相关研究,你的这篇论文引起了我的注意。"黄志远解释道,"它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难得的是对实践应用的关注——你设计的'文化适应性认知干预框架'非常符合我们的需求。"
黄鸣惊讶于自己的学术工作竟被这样一位影响力人物注意到。那篇论文是他的博士研究核心,但在学术圈的反响并不特别热烈。
"我们本打算直接联系你,但后来我想到一个更好的方式——黄胖胖辩论赛。"黄志远继续道,"与其告诉你我们在寻找什么样的人才,不如让你亲身体验这个领域的前沿思想碰撞,然后观察你的反应和思考。"
黄鸣恍然大悟:"所以我'抽中'旁听资格并非偶然?"
"不完全是。"黄志远微微一笑,"资格是公开抽选的,但我们确实增加了你的中选概率。第一天在咖啡馆的相遇也是我的安排——我想在正式场合外观察你的思维方式。"
黄鸣回想起那次谈话,当时他并不知道对方身份,坦率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现在想来,那可能是一次温和的"测试"。
"昨天的工作坊是最后一步。"黄志远说,"我想看看你能否将复杂的理论讨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框架,以及你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你的表现——坦率说,超出了我的预期。"
黄鸣谦虚地低下头:"我只是尽力整合了各位专家的观点..."
"正是这种整合能力最为难得。"黄志远语气真诚,"现代社会最缺乏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能够连接不同知识领域,构建整体视野的综合思维。你在这方面显示出了非凡潜力。"
他推过桌面上的那份文件:"这就是我今天见你的目的。认知解放计划需要一位执行主任,负责协调全球各地的项目实施。我想邀请你担任这一职位。"
黄鸣震惊地看着文件,那是一份正式的聘书,上面清楚地写着职位描述、待遇条件和工作职责。这不是一个学术职位,而是一个可以直接影响全球数百万人的实际行动岗位。
"我...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黄鸣有些结巴。
"没人天生就有这种经验。"黄志远平静地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你的学术训练给了你理论基础,过去几天的体验让你了解了实践维度。剩下的,可以在工作中学习。"
黄鸣深吸一口气,感到既兴奋又忐忑。这个机会来得如此突然,远超出他的预期。他原本规划的道路是完成博士学位,然后进入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认知科学研究。
"我需要考虑我的博士学业..."黄鸣犹豫道。
"当然。"黄志远点点头,"我已经与你的导师陈教授沟通过。如果你接受这个职位,基金会将资助你的研究,你可以将认知解放计划的实践作为博士论文的一部分。这不是学业的中断,而是将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相结合的机会。"
黄鸣惊讶于老人的周密安排,甚至已经联系了他的导师。他翻开聘书,仔细阅读职责描述:协调全球十个试点项目实施、整合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推动认知工具的本地化应用、建设全球认知数据共享平台...这些工作既具挑战性,又与他的研究兴趣高度一致。
"为什么是我?"黄鸣抬起头,直视老人的眼睛,"肯定有比我更资深、更有经验的人选。"
黄志远的目光变得深邃:"正因为你不是最资深的,所以更合适。资深专家往往已经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而认知解放工作本身需要开放的思维。你的跨学科背景、整合能力和对新观点的接受度,正是这个职位最需要的素质。"
他顿了顿,补充道:"更重要的是,你显示出一种难得的品质——学术严谨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你不只关心数据和模型,更关心这些工作如何影响实际生活中的人。记得你在工作坊中特别强调文化适应性和本地参与的重要性吗?这正是我们希望项目始终保持的核心价值。"
黄鸣回想起这几天的经历,每一次对话和观察似乎都是这个选择的铺垫。从王海伦带他见小企业主和中学项目,到杜康平教授分享国家认知转型的历史,再到昨天工作坊中各位专家的协作——这一切让他逐渐意识到认知科学不只是实验室中的理论,更是可以改变个人命运和社会轨迹的实践力量。
"我需要多长时间考虑?"黄鸣问道。
"理论上你可以有一周时间,但实际上..."黄志远看了看手表,"今天上午十点就是认知解放计划的正式发布会。如果你接受,我希望能在发布会上介绍你作为执行主任。当然,这不是强制的,你完全可以拒绝或延后决定。"
黄鸣感到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压力。他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翻到最后一页,那里写着昨晚的思考:
"认知科学的终极价值不在论文引用量,而在改变实际生活中人的思维方式和决策质量。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是我需要探索的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