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文字仿佛是对当下困境的回应。黄鸣深吸一口气,合上笔记本:"我接受这个职位,但有一个条件。"
黄志远挑了挑眉毛:"请说。"
"我希望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参与式设计'原则——让目标人群参与认知工具的设计过程,而不只是被动接受者。"黄鸣认真地说,"这不仅增加干预的针对性,也提高了伦理正当性。"
黄志远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思维方式。条件接受,我会确保这一原则写入项目章程。"
他站起身,伸出手:"欢迎加入,黄主任。"
黄鸣也站起来,握住老人的手,感受到一种无形的责任从对方手中传递过来。这一刻,他不再是旁观者,而成为了这场认知变革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午十点,黄胖胖国际会议中心的大礼堂座无虚席。除了辩论赛的参与者外,还有众多媒体记者和各界人士前来参加"认知解放计划"的发布会。
黄鸣坐在台下前排,心情复杂地看着台上的准备工作。就在一小时前,他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博士生;而现在,他即将以一个全新的身份被介绍给公众。
主持人林教授宣布发布会开始,首先邀请黄胖胖基金会董事长黄志远致辞。
黄志远缓步走上讲台,银白的头发在聚光灯下熠熠生辉:"感谢各位出席'认知解放计划'的启动仪式。过去四天的思想辩论,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一次行动蓝图的集体绘制。今天,我们将这些思想转化为实际项目,致力于打造全球认知基础设施,帮助人们突破思维的桎梏,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他简要介绍了计划的愿景、原则和框架,特别强调了四个层次的系统性建设——个体认知能力培养、组织认知生态营造、社会认知环境塑造和技术认知工具开发。这正是黄鸣昨天提出的框架,现在已成为整个计划的骨架。
"接下来,"黄志远的语气变得更加正式,"我很荣幸地宣布'认知解放计划'执行主任的任命。这位年轻的学者兼实践者,将负责协调全球项目的落地实施。他在认知科学和行为经济学领域有扎实的学术背景,同时展现出卓越的整合能力和实践智慧。请欢迎,黄鸣先生!"
掌声响起,黄鸣深吸一口气,走上讲台。聚光灯的热度让他额头微微出汗,但内心却异常平静。他站在麦克风前,环顾满场的观众,看到前排的秦明远、杜康平、王海伦等人鼓励的目光。
"感谢黄董事长和各位专家的信任。"黄鸣开始了他的发言,声音比自己预想的更加坚定,"作为一名认知科学研究者,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学术理论如何才能真正改善人们的生活?过去四天的辩论和交流,让我找到了答案——通过系统性的认知基础设施建设,将思维工具带给每一个需要的人。"
他简要介绍了自己对计划的理解和初步设想,特别强调了"参与式设计"的核心原则,即让目标人群直接参与认知工具的设计过程。
"认知解放不是由精英为大众设计的温和操纵,"黄鸣语气坚定,"而是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生活的设计师,同时获得必要的思维工具和支持。我们的目标不是告诉人们'想什么',而是帮助他们掌握'如何思考'的能力。"
这番话引起了热烈的掌声。黄鸣注意到王海伦特别用力地鼓掌,这正是他从她那里获得的重要启示。
发布会进入问答环节,一位教育记者向黄鸣提问:"作为一名年轻学者,您如何看待传统教育与认知训练的关系?"
黄鸣思考片刻:"传统教育侧重知识传授,而认知训练关注思维能力培养,两者应是互补而非对立关系。我们的项目不是要取代现有教育体系,而是为其注入新的维度——从'知道什么'拓展到'如何思考'的训练。"
另一位商业记者问道:"认知解放计划如何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性挑战?"
黄鸣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们开发了'文化适应性认知干预框架',根据不同文化背景调整干预方式。例如,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强调社会比较信息可能更有效,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则强调自我实现信息。关键是尊重当地文化,让本地社区参与设计过程。"
问答持续了近一小时,黄鸣回答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从理论基础到实施细节,从资金安排到评估机制。他的回应既显示了学术严谨性,又体现了实践的智慧,赢得了在场专家和媒体的认可。
发布会结束后,众多与会者围上来与黄鸣交流,有人表达合作意向,有人询问参与渠道,还有学生们好奇如何加入这一计划。黄鸣耐心地回应每一个问题,同时在心中勾勒着未来工作的轮廓。
黄志远站在不远处,满意地看着这一幕。他知道自己找对了人——这个年轻人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智慧,更重要的是,他的眼中闪烁着对认知解放事业的真诚热情。
当人群逐渐散去,黄鸣终于有片刻喘息。他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的城市景观。五天前,他只是带着好奇心来旁听一场辩论;而现在,他已成为一场全球性变革的推动者。这种转变来得如此迅速,让他既感兴奋又略带忐忑。
王海伦走到他身边:"感觉怎么样,黄主任?"她语气中带着善意的调侃。
黄鸣笑了:"说实话,有点不真实感。一切发生得太快了。"
"但你准备好了。"王海伦认真地说,"这几天我看到你不断学习、思考、整合,正是这种能力让你适合这个角色。"
"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黄鸣诚恳地说。
"那正是旅程的意义所在。"王海伦微笑道,"记得我们第一次交谈时,你问我为什么从纯经济学转向认知因素研究?因为我发现,真正的变革往往始于思维方式的转变。现在,你有机会系统性地推动这种转变。"
黄鸣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那本一直陪伴他的笔记本:"这几天的记录将是我未来工作的宝贵参考。从理论到实践,从个体到系统,从质疑到行动——这是我自己的认知旅程。"
王海伦看了一眼笔记本,笑道:"别忘了继续记录。认知解放不是终点,而是一段永无止境的探索。"
黄鸣将笔记本郑重地放回口袋,感受着它的分量。这不仅是纸张和墨水,更是思想的容器,转变的见证。
走出会议中心,阳光灿烂。黄鸣抬头望着湛蓝的天空,心中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感和使命感。他知道前方的路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可能。在这条路上,他不再只是旁观者和记录者,而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认知的牢笼已经松动,解放的旅程正在开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