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 一九九一年三月
翻开儿时的老旧相册,扉页上是出生那年父亲写下的生日寄语。
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记录着她懵懵懂懂的童年。
仅一瞬间,梁悦便潸然泪下。
快十年没有见过他,最开始是为母亲抱不平、也责怪他在自己最需要助力的时候,为整个家带来一场暴风雨。
后来时间掩埋了所有冲突的情绪,却留下尴尬、疏远,以至于再想到父女重聚,只觉得是一场要耗费巨大心力的战役,她无力应对,只有逃避。
梁悦不禁在想:“他为人豪爽、有些张扬,喜欢呼朋唤友,很难想象经历“众叛亲离”后,是否已经变成了另一个人。”
她小心的翻阅着,照片上小小襁褓里的她,一路快乐的长大,等到上了大学,已经带父母在欧洲旅行。
母亲走到卧室门口,看到梁悦颤抖的背影,默默的退了出去。
过了一会儿,梁悦擦干眼泪,把装相册的盒子盖好,重新放回书架的顶端。
她走到客厅,坐在母亲身边,小心的征求她的意见:“妈,我想在北京买个房子,到时候你也搬过去,怎么样。”
母亲没有说话,而且起身去了书房,随后拿着房产证出来递给她。
“你决定了就好,找个时间把这个房子卖了,咱家这边房价跟北京比不了,但多少能给你减轻一点压力。”
梁悦怕母亲心疼自己,又解释道:“其实也不全是为了你,我以后回国也方便。”
“妈知道,以前那些朋友也都离开这儿、搬到儿女身边去了,我还能去北京,说明我女儿能干。你办吧,需要我做什么就说一声。”
梁悦点点头。
从最开始“怕众人笑话”,到如今“人活着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这些年完成这种心态的转变,梁悦深感母亲的不易,也由衷为她开心。
。。。。。。
从北京回家的一路,她几乎全程都在睡觉。几次在服务区休息时,问他要不要换着开,都被他拒绝了。
和母亲打过招呼,晚上不在家吃饭,梁悦带余时安来到了她以前最喜欢的小饭馆。
那是一家开了二十几年的烧烤店,如今装修的明亮又宽敞,人气依旧很旺。
“让你尝尝正宗的东北烧烤,随便点噢,别客气。”回到故乡,自然要好好尽一尽“地主之谊”。
余时安依旧不喝酒。梁悦给自己点了啤酒,酒过三巡,话开始多了起来。
她一路从大学毕业讲到北漂和出国定居。很多从未向人倾诉过的心声,在这一刻全盘托出。
“小时候他总喜欢带我出去吃饭,有一次服务员推荐了一种进口饮料,大概是30块钱一瓶吧,那可是98年,他毫不犹豫地说,‘来一瓶儿,给我女儿尝尝。’”
“你知道东北“下岗潮”么,就是那几年。当时大量国企职工被迫失业,有个词叫“买断”,就是单位一次性付清职工几万块钱,结束雇佣关系。离职以后他开始做生意,做得居然还不错,后悔自己没有早点走。”
“还有一次是初中时候,我跟他一起散步,不经意挽了一下他的胳膊,他哈哈大笑,说“别人家女儿都这么跟爸爸走路,还以为我家这个不会。”其实我很少跟父母撒娇,我妈说我脾气很犟,不过长大了好一些了,对吧?”
余时安耐心的听她滔滔不绝的讲起小时候,不时帮她替过纸巾。
啤酒配烤串的加持下,她的样子不同于工作时的专注、在Lounge Bar时的慵懒、在他车里“做梦”时的魅惑,更像一个孩子,炫耀着自己收藏的“好东西”,而孩子的眼里是看不到“好东西”是否落满灰尘亦或破败不堪的。
一个魔方有六面,现在还原出她的第几面了呢。一边这样想着,余时安找准了时机插话道:“那你跟你妈妈的关系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