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命在人间,也在大地长天。」
书页翻动着,她的目光落在最后一卷。
她向来有自己的一套穷讲究——看书必先看结局, CP 就嗑高潮点。
这是她阅文无数后总结出来的经验。
只有知道故事如何收场,才有回头完整读下去的耐性,对此她奉为圭臬。
不过这会儿,似乎有些吃瘪。
她对着书的最后几行字死盯了老半天,怎么也琢磨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都什么跟什么嘛!
明明封面已经写了完结,怎么这书还是跟没有结局似的。
她怀疑这作者在故弄玄虚,搞什么OE结局,正准备放弃,视线却不经意间扫到了一旁的后序上。
一行文字莫名吸引了她的注意:
「你的生命在人间,也在大地长天。」
她微微一愣,下意识念了一遍,顺着那行文字继续看了下去:
一个人不会真正死去,只是消失在世上。
如果有一天,你路过一棵老枫树,上抵苍天,下通九地,见落红十里。
就会明白。
一切从未终结。
生成之在,永恒回归。
亲爱的朋友,就目前而言,我由衷地希望你可以不用去寻求所谓的理解。
毕竟你还年轻,毕竟说这话的人,曾两度从精神病院死里逃生。
我怕此刻正在读这本书的你也会重蹈覆辙。
要知道,不是谁都能心安理得地呆在那种地方。
像我一样,泰然享受,并从里面找到乐趣的,到底只是少数。
当然,我之所以能与病友们相谈甚欢,并最终毫发无损地走出那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曾身为心理医师的经历与素养。
从一个治疗精神病的人变成了被治疗的精神病人,想想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呢。
说到这里,相信各位读者已经知道——上面提到的那番话,正出自我本人之口。
为了避免大家读完书后,间隔太久而有所遗忘。
在这里我再次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也算是我脱离主人公的角色设定,以“我”的身份第一次和大家见面。
这个女人28岁前的墓志铭里这样写道:
我的一生都在等一个意外。
11岁那年,我抬头看天,期待某个清晨,风会带来猫头鹰落于窗前,告诉我这个世界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于是,我绑架了村口王大妈家的大黄鹦鹉,捡了根树枝对它一通施法念咒。
17岁,我爱上文学,开始等待一份心有灵犀,幻想有人猝不及防地闯入生命,至死都不问缘由地爱我。
所以,我背着父母逃离学校,跨越千里去见素未谋面的笔友。
到了23岁,我疲于生计,渴望在这广阔的天地间找到一方立足的旷野,供血肉开枝散叶,供我的灵魂被看见。
这次我倒没做什么,只不过跨专业考研,立志投身于一棵树的成长研究。
只是举几个例子,这些并不是我被送入南上湖第七人民医院的理由。
具体原因我在书里已经交代过,说来实在话长,这里不多做赘述。
回到正题。
我其实并不清楚,一直以来等的那个意外究竟意味着什么,只是无比清晰地感知到——我在渴望着某种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