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质子读书 > 第40章 沙

第40章 沙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萧照近来忧心忡忡,总感觉周围的一切都过于安静了。

其一,永王远去北羌,到现在都没有人知道他的动向。

其二,陛下自登基以来,把五万禁军分批调离京都,这守城之责,居然交给了自己。

他怎么放心?就连萧照自己都没有一成的把握能守得住京都。

再说,京都汉人的生死,关他萧照什么事?

其三,也是最让他担忧的情况,大渊新帝即位,喀沁那边却毫无任何风吹草动。

他不了解大渊皇帝,但他足够了解自己的阿达。

对于一个一心只想做天可汗的阿达来说,这个时候,他应该会想方设法搅乱京都,制造内乱,撼动大渊根基。

再不济,也会撺掇撺掇北羌和契丹趁机结盟挥刀南下。

更奇怪的是,自己前段日子派回喀沁的人也都一去不归,杳无音讯,他的心中隐隐升起了一股不好的预感。

近日的喀沁,俨然成了铜墙铁壁,针插不进,水泼不入。

萧照拔剑四顾,竟不知还能派谁回去打探一二了。

他倒是借着翰璃学宫的名义训练过一批又一批的暗卫和死士,可这些人都是留着对付汉人的,贸然让他们潜入他们完全不了解的喀沁草原,怕是发挥不出他们的功力。

反应快,思虑周全,须臾之间便能把握对方心思,这一看就是汉人的探子。

血性剽悍,杀气重,头脑简单,满嘴废话,这一看就是我喀沁族人。

于无声处起杀心,于无形处使阴招,表面依旧和和气气,君君臣臣,这一看就是汉人。

直来直去,说一不二,只认死理,不知变通。但凡能动刀的地方绝不动嘴,这一看就是草原莽夫。

思虑之间,萧照猛然想起在东宫当值时,曾和当时的太子处理过米价骤涨之事。

当是时,坊间纷纷传言,大渊和北羌不久就要打一场硬战,一时间,人心惶惶,百姓纷纷籴米抢粮。

萧照及学宫的暗探当时费了好一番功夫,自以为查清了真相。

“原因有三,其一,大渊接连两年大旱,稻谷歉收,今年更是每亩不足百斤。”

“其二,是为主因,大战传言愈演愈烈,百姓担忧像此前几场大战一样,饿殍遍地,易子而食,纷纷屯粮。”

“百姓一哄抢,致使米价水涨船高,米价一涨,许多百姓甚至卖了年猪,揭了自家屋顶上的瓦片拿出来卖,更有甚者,直接将家中老人的寿材当掉了,只为多买一石米。”

“其三,米价上涨,豪商巨贾绕过米行,直接从农户手中高价收购稻谷,趁机大量囤积稻谷,等待高价出售。”

“一时之间,各大米铺供不应求,进一步加据了米价上涨。”

萧照还记得当时禀明太子时的意气风发,自以为面面俱到,洞若观火。

可谁知,太子满脸失望,他淡淡说道:

“务必继续追查下去,直到你比他们自己还要了解他们。”

萧照也是很久之后才得知,米价上涨并非天灾和天时,皆是人为。

而太子殿下早就知道这一切。

大渊接连两年大旱,正因为两年前的大旱,粮食歉收,去年粮价便大涨了一波,所以早在去年年末,太子殿下便下令让州府挖渠引水,垦荒种田,以增粮食。

是故,虽然接连两年大旱,可是开垦新田的亩数更多,今年的粮食收成反而比往年要略高一成。

这一点,太子早已从手下暗探那里悉知。

而散播大战谣言的,正是京都世家。

事出起因是年末太子突然要彻查度支司的账目,度支司一向是世家的钱袋子,里面的水有多深,谁都说不清楚。

为了平账,世家联合收籴平米,屯粮操纵市价,并散播谣言引导百姓哄抢,借机大赚一笔。

而这一点,太子也早已从手下暗探那里悉知。

至于天灾,百姓哄抢囤积,正好掩盖了真相。

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萧照都在反思,大战谣言四起,百姓人心惶惶,一时间哄抢粮食,本无可厚非。

可细想这里面明明是有破绽的,为何当时自己没有看出来。

与北羌大战谣言刚起时,不止稻谷大米,盐巴,肉蛋,布匹,木柴都在涨价,而过了六七日,谣言渐渐平息,盐巴,肉蛋,布匹,木柴都已恢复平价,唯独米价,依旧居高不下。

还有一处破绽,若民间真的短缺粮食,以各州官府的处事风格,一定会及时上奏太子,请求朝廷开官仓放粮,平抑粮价。

而此次,地方州府这边太安静了。

米价飞涨一事,萧照第一次见识到了太子手下暗探的实力。

坊间传闻,东宫坐拥天下第一谍网,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此刻,萧照脑海中挥之不去太子当时的那句话:

务必继续追查下去,直到你比他们自己还要了解他们

如今,不到半月功夫,沧海桑田,太子成了天子。

天子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事,都瞒不过他的眼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