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第三层有凿痕。”考古技工指着岩壁上的斜线纹,“这是商代典型的矿井标记,但叠压在上面的‘井’字形刻痕属于西周早期。”
林羽的录音笔突然捕获一段低频声波,转换为音频后竟是曾侯乙编钟的“姑洗”律。声波共振使岩壁粉尘簌簌而落,露出被钙化层覆盖的壁画:西周矿工驱赶着纵目纹身的俘虏深入矿脉,洞顶悬挂的青铜铃铛刻有与第九库房青铜树相同的北斗九星图。
---
**岐山博物馆档案室,暴雨夜。**
沈青梧翻阅泛黄的1953年考古日志,泛光灯照亮一段被红笔划去的记录:“7月15日,出土青铜方鼎三件,其一腹内壁阴刻人面鸟身纹,疑为赝品,已移交保卫科处理。”
档案袋里掉出一张黑白照片,画面中的方鼎纹饰正是程拙描述的磨平前的三星堆神树。照片背面钢笔字潦草:“鼎腹铭文‘周得九鼎于蜀,武王问鼎之轻重,对曰:鼎之轻重在德不在器’,与《左传》记载相悖。”
手机突然震动,陌生号码发来加密文件。点开后是陆微云与霍九章在三星堆博物馆前的合影,拍摄时间显示为1997年——那时陆微云仅是个十岁孩童。照片背景的青铜神树复制品,枝干分叉角度与第九库房青铜树误差不超过0.5度。
---
**次日,周王陵遗址保护区。**
沈青梧站在标注“镇魂鼎”埋藏点的探方前,洛阳铲带出的青膏泥中混杂着碳化黍壳。实验室检测显示,这些西周早期的黍壳基因序列竟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夏代黍米完全一致——三千年间未发生任何人工选育变异。
“有人在用现代技术伪造‘历史连贯性’。”周砚川将数据投影在帐篷幕布上,“转基因黍米是为了掩盖真正的断代证据。”
林羽忽然举起一片龟甲,那是从战国陶瓮自爆现场回收的残片。甲骨文记载的“昭王南征溺汉水”事件后,跟着一行小篆补刻:“得蜀铜万斤,铸钟十二,钟内藏疫。”
暴雨倾泻而下,沈青梧的手机收到程拙的临终短信:“青铜树第九枝,拓片在……”
#
1. **铜矿开发**:西周铜料来源参考《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铜绿山古矿遗址的西周矿井遗存已发现竖井、斜巷等设施。
2. **青铜器铸造**:磷化防腐工艺见于《殷墟青铜器研究》,但西周时期未发现同类技术应用,形成剧情矛盾点。
3. **三监之乱**:结合《逸周书·作雒解》记载,周公“俘殷献民,迁于九里”,文中延伸为俘虏三星堆工匠。
4. **昭王南征**:《墙盘》铭文“弘鲁昭王,广笞荆楚,唯狩南行”与《史记》记载互补,暗示伐楚与铜料获取的关联。
5. **基因研究**:二里头遗址黍米基因测序成果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9年报告,强调夏商周作物基因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