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爷的“生活事件触发”案例,让顾然和苏静意识到,真实世界中的个体化医学,远比想象中复杂。
HIT-D系统虽然已经整合了体质波动与药效反应,但“生活事件记录模块”的引入,将原本以身体为中心的分析逻辑,逐渐扩展到“人”本身。
在实验室里,李思源将系统新的数据流展示出来——
屏幕上,一个患者的动态健康画像不再只是体质曲线、HRV波动、药效评价,而是多了一条标注着“生活事件”的时间线:
5月12日:家中琐事争吵——体质波动率+12%
5月15日:午睡不足+寒凉饮食——体质偏寒指标+15%
5月16日:情绪焦虑+失眠——HRV骤降,药效提前失灵
“这些生活里的小事,过去从来没人认为会影响药效,”李思源感慨,“但现在,它们全都浮出水面。”
苏静轻声说道:“中医一直相信,‘药随证转,证随人变’,人的每个细节,都是身体的一部分。”
顾然点点头:“个体化医学,真正该做的,是还原每个人的完整面貌,而不是只盯着基因和指标。”
周末的午后,苏静约顾然去了和衡堂。
秦老已经泡好了茶,桌上还放着几张老照片。
“你们的系统现在做得不错,能看见体质、药效、生活这些事儿,算是找到点中医的感觉了。”秦老笑呵呵地说。
“但您一定还有别的要提醒我们吧?”顾然接过茶,笑着反问。
秦老捋着胡子:“中医有个词叫‘医人’,不是‘医病’,你们虽然把体质和药效看得挺细了,但人的情感、气场、生活习惯,甚至跟谁吵过架,心里还挂着什么事,这些才是真正影响身体的底层逻辑。”
苏静若有所思:“所以,生活事件的记录只是第一步,我们还要找到更细腻的个体特征,把它们带入分析框架。”
“对,医生看病,是看一个人怎么活着,而不是他身体里几个指标怎么跳动,”秦老缓缓说道,“这部分,你们AI学不会,只能你们自己学。”
顾然端起茶杯,茶香氤氲,像是秦老那句“医人”两个字,也飘在空气里久久不散。
秦老特意让弟子们整理了一批典型医案,每个医案不仅记录了脉象、舌象、症状、用药方案,还附上了患者当时的生活背景、情绪波动、重大事件记录。
“这些年,来和衡堂看病的,多是老病号,我们不光记他们的病,还记他们的人,”秦老拍着那叠医案,“你们的AI,也该学学怎么‘读人’。”
顾然带回这批珍贵医案后,苏静带着团队逐一梳理,并用AI分析系统尝试建立“生活事件—体质波动—药效反应”三位一体的动态关联模型。
?生活事件分级:分为生理影响型(饮食、作息)、心理影响型(情绪、压力)、环境影响型(气候变化、居住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