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医见未来 > 第56章 数据背后的文化与信任

第56章 数据背后的文化与信任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体质重塑课堂上线一周后,HIT-D后台的数据反馈出人意料。

用户打开率高达85%,而且平均阅读时长接近8分钟,远超其他系统推送内容。

更有意思的是,不少用户在文章下方留言,讲述自己曾经的体质认知误区,甚至有人开始在体质记录备注里,主动描述自己的身体感受与过往经历。

“没想到大家对体质教育这么感兴趣。”李思源感慨。

“其实是因为,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苏静轻声道,“身体是最贴身的东西,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顾然翻阅这些留言记录,忽然发现一个有趣现象——

很多人对‘阳虚’‘气虚’‘湿热’这些词,并不真正理解,但又特别愿意用这些标签描述自己。

“体质标签,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顾然皱眉,“就像星座、MBTI一样,大家对它的理解是模糊的,但对它的依赖是深刻的。”

“这就是我们真正要解决的事,”苏静说,“让他们重新认识体质,不是一个标签,而是一种能力。”

为进一步探讨体质认知偏差背后的文化因素,顾然和苏静特意拜访了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的一位老教授。

老教授听完他们的研究介绍,慢慢点头:“很正常。中医体质理论,本来就是文化、经验和科学交织而成的产物。现代人生活方式变了,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变了,体质认知自然也被时代重新塑形。”

“所以认知偏差,其实不是患者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时代文化变迁的反映?”顾然问。

“没错。”老教授端起茶杯,“这也是你们这代医学研究者的使命——不仅仅是解决个体健康问题,更是要在科学和文化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科学是工具,文化是信任,”苏静若有所思,“体质教育,如果能从科学的角度解释文化,从文化的角度诠释科学,或许才能真正改变偏差。”

老教授微微一笑:“说得好。医学的尽头,是文化。”

回到公司后,顾然召集团队,对HIT-D系统进行新一轮升级——

体质教育与个人档案深度结合,不再是简单推送文章,而是:

根据每个人记录的体质描述、生活事件、用药反馈,个性化推送针对性体质教育内容;

每次用户自述体质变化,系统会同步提供与其体质特征相关的中医典籍引用和现代研究进展,形成文化与科学双向引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