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然坐在会议室里,面前的屏幕上,滚动着HIT-D系统新一轮的数据分析报告。
李思源汇报道:“这次我们对比了3000名患者的自述体质类型,与他们连续三个月的HRV、睡眠、饮食、情绪和药效反应数据,发现超过43%的人对自己体质的认知,与实际监测数据存在明显偏差。”
“偏差这么大?”苏静微微皱眉,“自我感知和真实状态,差得有点远啊。”
“特别是年轻群体。”李思源调出一张对比图,“25岁到40岁之间的城市白领,是体质认知偏差最高的人群,偏差率接近60%。”
“为什么偏差会这么高?”顾然思索。
“一个是缺少准确的体质评估教育,很多人是从网络或碎片信息里了解体质的;再一个,是生活方式和身体反应之间的脱节,很多上班族身体已经出现气虚或气滞的信号,但他们认为那只是‘累’。”李思源分析道。
“主观感受和客观体质之间,隔着生活环境、信息获取、社会认知,甚至个人期待,”苏静轻声补充,“这个偏差,不是身体的问题,是观念的问题。”
程向阳在听取汇报后,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既然我们发现了这个偏差,能不能让系统不仅仅是被动记录和分析,还主动干预患者的体质认知?”
“体质认知引导计划。”顾然当场记下这个概念。
具体思路是:
在患者使用HIT-D系统记录体质和生活事件时,系统会根据实时数据,智能提示他们可能的真实体质倾向;
如果自我认知与客观数据偏差过大,系统会推送个性化的体质教育内容,用浅显直观的方式,帮助患者重新理解自己身体的信号;
结合患者自述的生活事件、情绪波动和用药反馈,系统还可以生成个性化的“身体日志”,让患者逐渐建立动态体质认知。
“我们其实是想让每个人,成为自己身体的第一个医生。”苏静总结道。
“让患者看到真正的自己,而不是一个标签化的体质标签。”顾然点头。
为了进一步验证体质认知偏差的成因,苏静和顾然决定直接去和衡堂,和患者面对面交流。
第一位接受访谈的,是一位33岁的女白领李女士,她自述是典型的“阳虚体质”,手脚冰凉,容易感冒,所以常年喝红枣枸杞茶,还坚持艾灸暖宫。
但系统记录显示,她的HRV长期处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状态,基础体温偏高,睡眠质量差,典型的阴虚火旺体质特征。
“你最近容易出汗吗?”苏静问。
“是的,稍微一紧张就汗湿衣背。”李女士点头。
“口干舌燥呢?”顾然补充。
“嗯,尤其是下午,特别想喝冰水。”李女士坦然承认。
“那你觉得自己为什么是阳虚?”苏静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