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顿时笑开了花,又兴冲冲地去拿竹叶。阿婆在一旁看着,眼角的皱纹里都盛满了笑意。
临近中午时,铁匠一家、苏娘子还有村里几个相熟的邻居都来了。小小的院子里挤满了人,大家各自带了拿手菜,拼成了丰盛的端午宴。
"尝尝我家的咸鸭蛋!"
"这是我娘腌的酸笋,开胃得很!"
"别抢,都有份......"
姜小满准备的豆制品自然成了焦点。除了传统的五香豆干,她还特意做了道"翡翠豆腐"——用艾草汁染色的豆腐,清香扑鼻,寓意吉祥。
酒过三巡,铁匠突然站起来,举着酒碗大声说:"趁着大伙都在,我有个提议!"
众人安静下来,好奇地望着他。
"咱们村的娃娃们都没个正经学堂,我想着...是不是能在工坊旁边盖间书屋?"铁匠黝黑的脸上泛着红光,"我出木料,大伙出把力气,让小满丫头教孩子们认几个字,怎么样?"
这个提议出乎姜小满的意料。她确实认字,但从未想过要当老师......
"好主意!"苏娘子第一个响应,"我那儿有些旧账本可以当教材。"
"我家小子正愁没处识字呢!"
"算我一个!"
"我也来帮忙......"
在众人热烈的讨论声中,姜小满看向阿婆。老人眼中闪烁着欣慰的泪光,冲她轻轻点头。
"我...我愿意试试。"姜小满站起身,声音有些发颤,"不过得等农闲时候,现在大家地里活多。"
"就这么定了!"铁匠高兴地一拍桌子,"明天我就去伐木头!"
宴席持续到日头西斜。送走客人后,姜小满和小草在院子里收拾残局,阿婆则坐在门槛上剥着剩下的粽子叶,准备晒干了留着下次用。
"阿婆,您说我真的能教孩子们识字吗?"姜小满有些忐忑地问。
老人抬起头,夕阳的余晖给她银白的发丝镀上一层金边:"怎么不能?你教小草不是教得挺好?"
确实,这几个月来,她已经教会小草认了百来个常用字,还会简单的算术。
"可是......"
"没什么可是的。"阿婆打断她,"村里人信得过你,你也别辜负这份信任。"
姜小满心头一热,突然明白了阿婆话中的深意。在这个重视宗族关系的古代农村,能获得村民如此信任,是多么难得的事情。
端午过后,工坊的生意越发红火。
周记酒楼的订单源源不断,苏娘子的杂货摊也开辟了专门的"姜家豆品"区,甚至连邻县的商贩都慕名而来。最让姜小满惊喜的是,郑大人派人送来了一块匾额,上面龙飞凤舞地题着"豆香千里"四个大字。
"这可是天大的面子!"周掌柜亲自护送匾额过来,满脸羡慕地说,"郑大人的墨宝,县里多少商铺求都求不来呢!"
姜小满郑重其事地把匾额挂在工坊正门上方。阳光下,鎏金的大字熠熠生辉,引得路过的村民纷纷驻足观望。
"姜丫头这是发达了!"
"郑大人都赏识,了不得啊!"
"听说她还要教娃娃们识字呢......"
议论声中,姜小满注意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赵老大站在不远处的树荫下,脸色阴晴不定。自从上次县衙教训后,赵家收敛了许多,但暗地里的较劲从未停止。
"周掌柜,"姜小满压低声音,"赵家最近有什么动静吗?"
周掌柜顺着她的目光看去,轻哼一声:"听说他们也学着做花样豆腐,可惜味道差远了。"他拍拍姜小满的肩膀,"放心,有郑大人这块招牌在,他们翻不起什么浪。"
话虽如此,姜小满还是留了个心眼。傍晚结账时,她特意多给了送货的大牛几个铜钱:"最近送货路上多留神,特别是经过赵家庄那段。"
大牛憨厚地笑笑:"放心吧,我师父早嘱咐过了。再说现在咱们有郑大人的招牌,借赵家十个胆子也不敢使坏。"
正说着,小草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小满姐姐,快来看!书屋的地基打好了!"
姜小满跟着她跑到工坊西侧的空地,只见铁匠带着几个村民已经平整出了一块场地,四角的界石都埋好了。二虎正满头大汗地夯土,见到她来,立刻红了脸,差点把夯锤砸在自己脚上。
"木料都备齐了,"铁匠抹了把汗,"等麦收结束,大伙儿有空了,几天就能盖起来。"
姜小满看着这个初具雏形的"学堂",心头涌上一股暖流。在这个绝大多数女子都不识字的时代,她竟然有机会教书育人,这是何等的幸运。
"赵叔,谢谢您。"她真诚地说。
铁匠摆摆手:"谢啥,咱们村好不容易出个识字的,可不能浪费了。"他顿了顿,压低声音,"再说,小草那丫头聪明着哩,总不能耽误了她。"
姜小满心头一震。原来铁匠提议建学堂,还有这层考虑。小草确实天赋异禀,短短几个月就学会了那么多字......
夕阳西下,工坊里飘出阵阵豆香。姜小满站在即将兴建的书屋地基前,看着不远处忙碌的铁匠,教小草认字的阿婆,还有来来往往的村民,突然觉得,这里就是她的家了。
【叮!田园经营进度更新:当前评分2500/10000。解锁"教书育人"支线任务:教导十名村民基础识字,奖励100点田园值。】
系统的提示音在脑海中响起,姜小满却已经不再像最初那样只关注任务和奖励。此刻她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为这个接纳了她的村庄,为这些信任她的人们,她一定要把这份事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