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时节的晨风格外清爽,姜小满站在新开垦的麦田边,望着金黄色的麦浪在朝阳下翻滚。三个月前种下的春小麦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麦秆,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在演奏一曲丰收的乐章。
"小满姐姐,你看这根麦穗!"小草赤着脚从田埂上跑来,小手捧着一束特别饱满的麦穗,"比我的手掌还长呢!"
姜小满接过麦穗轻轻一搓,饱满的麦粒便滚落掌心。她拈起一粒放进嘴里咀嚼,淡淡的甜香立刻在口腔中弥漫开来——这是她来到这个世界后,第一次尝到自己亲手种出的粮食。
"甜吗?"小草仰着小脸,眼巴巴地望着她。
姜小满笑着把剩下的麦粒分给小女孩:"尝尝看。"
"唔...好香!"小草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比镇上买的香多了!"
阿婆挎着竹篮从田埂另一端走来,篮子里装着还冒着热气的葱油饼和绿豆汤:"两个馋猫,一大早就偷吃麦子。"虽是责备的话,语气却满是宠溺。
三人坐在田边的老槐树下吃早饭。姜小满望着眼前这片三十多亩的麦田,心中感慨万千——半年前她还是个连锄头都拿不稳的"外乡丫头",如今却成了村里有名的"种田能手"。
"明天就该开镰了。"阿婆眯着眼估算着麦子的成熟度,"我让铁匠家的大小子来帮忙,他家那把新打的镰刀快得很。"
姜小满点点头,突然想起什么:"阿婆,咱们是不是该准备些吃食?听说收麦是力气活......"
"早备好了。"阿婆得意地拍了拍竹篮,"昨儿个就发好了面,今儿再蒸几笼肉包子。苏娘子还答应带些咸鱼来。"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铃铛声。苏娘子骑着毛驴出现在田埂上,身后还跟着个陌生少年。
"小满!好消息!"苏娘子老远就挥手喊道,"府城来的大客商,要订咱们的麦子!"
陌生少年名叫周明,是府城周记粮行的少东家。他此次下乡,本是为了收购新麦,途中听说了"姜家豆坊"的名声,特意绕道来看看。
"家父尝过贵坊的桂香豆干,赞不绝口。"周明彬彬有礼地拱手,"没想到姜姑娘还精通农事,这麦子长得实在喜人。"
姜小满打量着这个约莫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与村里汉子们黝黑粗糙的面容不同,周明皮肤白皙,举手投足间透着读书人的儒雅,但眼神却精明锐利,一看就是经商的好手。
"周公子过奖了。"她客气地回应,"不过是运气好,赶上风调雨顺。"
周明蹲下身,熟练地捻起一穗麦子检查成色:"姜姑娘谦虚了。这麦粒饱满均匀,秸秆粗壮,显然是精心照料的。"他站起身,拍了拍衣摆上的尘土,"若收成与品相相符,周某愿以高于市价一成的价格全数收购。"
这个报价让在场的人都吃了一惊。要知道,普通农户卖粮都要经过中间商层层压价,能按市价卖出就不错了,何况是高价?
"这......"姜小满一时拿不定主意。她对粮食买卖一窍不通,生怕被人坑了。
苏娘子看出她的顾虑,插话道:"周少爷,不如等麦子收上来再详谈?正好也让您看看咱们的打麦场。"
周明会意地笑笑:"正有此意。家父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周某想在贵村小住几日,不知可否?"
就这样,周明被安排在了铁匠家的客房里。当天晚上,姜小满召集阿婆、铁匠和苏娘子开了个小会。
"这人可靠吗?"铁匠皱着眉头,"府城的商人最是狡猾,别是冲着郑大人的面子来的。"
苏娘子摇摇头:"周记粮行我听说过,是府城老字号,口碑不错。再说..."她压低声音,"他家与郑大人有些过节,不可能因为这个来巴结小满。"
"那为何出高价?"阿婆不解地问。
姜小满思索片刻,恍然大悟:"我明白了!他是看中了咱们的种植方法。"
确实,这半年来,姜小满把现代农耕知识一点点应用到实践中:轮作休耕、草木灰施肥、合理密植......虽然都是基础常识,但在靠天吃饭的古代农村,已经是了不起的创新了。
"不管怎样,先把麦子收上来再说。"铁匠一锤定音,"明天我多叫几个后生来帮忙。"
开镰这天,天还没亮,麦田里就热闹起来。
铁匠带着十几个青壮年挥舞着镰刀,在金色的麦浪中开出一条条通道。妇女们跟在后面捆扎麦束,孩子们则负责捡拾散落的麦穗。就连年过六旬的张爷爷也来了,坐在田埂上磨镰刀,保证工具锋利。
姜小满原本被安排在炊事组,但她坚持要下地体验。此刻她正跟在一群妇女后面学习捆麦子,汗水已经浸透了后背的衣衫。
"手腕要这样转。"李婶子示范着打结的技巧,"不然麦捆半路就散了。"
姜小满试了几次,不是太松就是太紧,急得额头冒汗。正当她手忙脚乱时,一双小手伸了过来。
"小满姐姐,我教你。"小草不知何时跑到了她身边,熟练地拿起几根麦秆,"先这样交叉,再绕一圈......"
小女孩的动作行云流水,眨眼间就打出一个漂亮的麦结。姜小满惊讶地发现,这个曾经连话都不敢大声说的孩子,如今已经能在田间地头自信地帮助别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