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真厉害!"她由衷地赞叹道。
小女孩的脸顿时红得像熟透的苹果,但眼睛却亮晶晶的:"是阿婆教我的。她说...说我现在是家里的小帮手了。"
正午时分,阿婆带着妇女们送来了丰盛的午餐:大盆的炖菜、刚出锅的肉包子、清凉的绿豆汤,还有特意为周明准备的几样精致小菜。
众人围坐在麦垛旁吃饭,有说有笑。周明捧着粗瓷碗,惊讶地发现这乡野饭菜竟比府城的酒楼还香。
"姜姑娘,"他忍不住问道,"这包子里的肉馅为何如此鲜嫩?我尝着似乎有些...不一样?"
姜小满神秘地笑笑:"加了一点豆渣。"见对方不解,她解释道,"豆渣吸油,能让肉馅更松软多汁。"
"妙啊!"周明拍案叫绝,"这法子简单实用,怎么没人想到呢?"
铁匠哈哈大笑:"咱们小满丫头的点子多着呢!等着瞧吧,打麦的时候还有惊喜。"
打麦场选在村东头一片平整的硬地上。往年这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排队使用这个公共场地,往往要忙活大半个月才能打完所有麦子。但今年不同——姜小满设计了一个简易的脱粒装置,效率提高了三倍不止。
"这叫'打麦机'。"她向围观的村民解释着原理,"利用脚踏板带动木槌旋转,省力又快捷。"
这个装置是她在铁匠的帮助下完成的。虽然简陋,但已经具备了现代脱粒机的基本原理。周明看得两眼放光,连连赞叹:"巧夺天工!这要是推广开来......"
"没什么稀奇的。"姜小满大方地说,"大家都可以用,我还画了图纸,谁想学我教他。"
这番话引起一阵欢呼。在古代,这种"独门手艺"都是传子不传女的宝贝,哪有人会随便外传?
打麦工作热火朝天地进行着。男人们负责操作打麦机,妇女们用木锨扬场,孩子们则追逐着偶尔溜进场地的麻雀,欢声笑语不断。
姜小满注意到,周明并没有像其他城里人那样袖手旁观,而是卷起袖子跟着铁匠学起了扬场。虽然动作笨拙,但态度诚恳,很快就赢得了一众村民的好感。
傍晚时分,第一天的收获已经堆成了小山。金灿灿的麦粒在夕阳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新麦特有的清香。
"估摸着能打二十石。"老村长捻着胡须估算道,"比往年最好的收成还多三成。"
这个数字让所有人都喜出望外。姜小满心里算了笔账:按周明承诺的高价,这笔收入足够支付工坊半年的开支了。
正当大家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小草突然拉着姜小满的衣角,小脸煞白:"小满姐姐...阿婆...阿婆晕倒了!"
姜小满发疯似的冲进人群,只见阿婆躺在一堆麦秸上,脸色苍白如纸,周围的妇女正手忙脚乱地给她扇风喂水。
"阿婆!"她跪倒在老人身边,颤抖着握住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您怎么了?别吓我......"
"没...没事..."阿婆虚弱地睁开眼,"就是...有点头晕..."
村里的老郎中很快被请来了。把脉后,他松了口气:"无大碍,劳累过度加上暑气攻心。老人家年纪大了,不该这么拼命干活。"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在姜小满头上。是啊,阿婆已经六十多岁了,这段时间却一直跟着她起早贪黑,从没喊过一声累。
"都是我不好..."回程的牛车上,她紧紧握着阿婆的手,声音哽咽,"光顾着忙活,都没注意到您......"
阿婆费力地抬起手,轻轻擦去她脸上的泪水:"傻丫头...阿婆高兴还来不及呢...看着你把日子过得这么红火..."
回到家,姜小满执意让阿婆卧床休息,自己下厨熬了一锅清淡的小米粥。小草懂事地坐在床边,用湿毛巾给阿婆擦脸。
"咱们家小草...真是个好孩子..."阿婆虚弱地笑着,突然从枕下摸出个红布包,"来...阿婆早就准备好了..."
布包里是一对小巧的银镯子,虽然做工简单,但打磨得十分光亮。阿婆颤抖着手给小草戴上:"咱们家的姑娘...得有件像样的首饰..."
小女孩再也忍不住,扑在阿婆怀里嚎啕大哭。姜小满站在门口,泪水模糊了视线。这一刻她突然明白,阿婆早就把小草当成了亲孙女,而这个家,也早已成为了她们三人共同的港湾。
夜深人静时,姜小满独自坐在院子里,望着满天星斗发呆。橘猫悄无声息地跳上她的膝盖,温暖的小身体轻轻蹭着她。
【叮!检测到宿主情绪波动,触发"亲情守护"特别任务:为阿婆研制养生食谱,奖励50点田园值。】
系统的提示音让姜小满回过神来。她轻轻抚摸着橘猫柔软的毛发,心中已经有了打算——明天就去请教老郎中,学习些药膳的做法。阿婆劳累了一辈子,是时候享享清福了。
麦收还要继续,工坊的生意也不能停,但她会重新安排人手,绝不能再让阿婆受累。还有小草,也该正式送她去学堂了......
夜风拂过院中新晒的麦子,带来阵阵清香。姜小满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虽然离"天下第一美食庄园"的目标还很远,但有家人在身边,有乡亲们支持,再远的路,她也有信心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