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过后的清晨,药膳坊扩建工地上已经热闹非凡。铁匠带着十几个青壮年正在夯实地基,妇女们忙着搬运木材,连孩子们都排着队传递石块。姜小满站在新划定的地界旁,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呼出的白气在晨光中氤氲成雾。
"小满姐姐,你看这个!"小草兴冲冲地跑来,小手捧着一株刚挖出来的植物,根须上还带着泥土,"是不是人参?我在后山找到的!"
姜小满接过仔细查看,惊讶地发现这竟是一株品相不错的野山参,虽然年份不长,但根须完整,药性应该不错。
"真的是人参!小草眼力越来越好了。"她揉了揉小女孩的头发,后者立刻骄傲地挺起胸膛。自从药膳坊决定扩建教学区后,小草学习药材知识的热情空前高涨,每天跟着阿婆认药采药,俨然成了个小药童。
"阿婆说这个可以泡酒,给村里老人治风湿。"小草小心翼翼地把人参放进背篓,"我们还采了当归和黄芪,都在那边晾着呢。"
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姜小满看到阿婆正在临时搭建的晾药棚下整理药材。老人佝偻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单薄,但动作却比半年前利索多了。自从坚持服用姜小满调配的药膳,阿婆的老寒腿几乎没再犯过,连白发都似乎少了一些。
"小满啊,"老村长拄着拐杖走过来,指着正在施工的场地,"按这个进度,赶在冬至前就能上梁了。大伙儿商量着,到时候办个热热闹闹的上梁宴,你看咋样?"
姜小满刚要回答,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断了他们的谈话。周明骑着一匹枣红马疾驰而来,脸上带着罕见的焦急神色。
"姜姑娘,出事了!"他翻身下马,顾不上擦汗就急声道,"孙院判从京城来信,说是太后娘娘凤体违和,御医们束手无策。孙院判推荐了你的药膳,宫里派的人已经在路上了!"
这番话如同一道惊雷,震得在场所有人都呆住了。太后?御医?宫里?这些对普通百姓来说遥不可及的词汇,如今竟与他们的小药膳师产生了联系!
"这...这..."老村长结巴得说不出话来,拐杖在地上敲得咚咚响。
姜小满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周公子,可知太后具体是什么症状?"
"信上说,太后入冬后食欲全无,夜不能寐,太医院开的方子都嫌苦不肯用。"周明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孙院判提到了你在金秋药膳会上那道'五参养心羹',说是或许合太后的口味。"
阿婆不知何时已经走到姜小满身边,粗糙的手紧紧握住她的手腕:"丫头,别怕。咱们山里人,有多大碗吃多少饭,尽力而为就是。"
温暖从相触的皮肤传来,姜小满狂跳的心渐渐平静下来。是啊,药膳之道,贵在对症下药。无论对方是乡野村夫还是皇宫贵胄,医者仁心不变。
"我需要准备几样特殊的药材。"她转向周明,"府城济世堂应该都有,但需要尽快......"
三天后,一队身着官服的侍卫护送着辆华贵马车驶入村子,引得所有村民都放下活计前来围观。姜小满穿着阿婆连夜赶制的新衣——一件藕荷色交领襦裙,外罩淡青色比甲,头发用一根木簪简单挽起,朴素中透着几分庄重。
"民女姜小满,恭迎大人。"她按照周明教的礼仪,恭敬地行礼。
马车帘子掀起,走下来的却不是预想中的官员,而是一位约莫五十岁的妇人。她穿着藏青色缎面袄裙,发髻上只簪一支白玉簪,通身气度不凡却又不过分张扬。
"老身姓秦,是太后娘娘身边的尚膳嬷嬷。"妇人声音温和,眼神却锐利如刀,上下打量着姜小满,"你就是孙院判推崇的那位药膳师?比想象中年轻多了。"
姜小满不卑不亢地答道:"回嬷嬷的话,民女确实略通药膳,但不敢当推崇二字。孙院判谬赞了。"
秦嬷嬷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随即转入正题:"太后娘娘的症状,周公子想必已经转达。老身此行,一是取你所说的'五参养心羹',二来..."她顿了顿,"娘娘想见见你这个山野奇才。"
最后这句话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太后要见姜小满?那岂不是要进京面圣?!
围观的村民顿时炸开了锅,议论声此起彼伏。阿婆紧紧攥着衣角,脸色煞白;小草则瞪大了眼睛,小手捂住嘴巴,生怕自己惊叫出声。
姜小满也被这个消息震住了,但她很快回过神来:"嬷嬷厚爱,民女惶恐。只是..."她看了一眼正在扩建的药膳坊,还有身边的阿婆和小草,"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实在不便远行。"
秦嬷嬷似乎早料到这个回答,微微一笑:"娘娘仁慈,特许你携家眷同行。一路上自有官驿照料,不必担忧。"
这个条件优厚得令人难以置信。见姜小满还在犹豫,秦嬷嬷又补充道:"娘娘还说了,若你的药膳真能见效,便亲赐'御用药膳师'匾额,并拨银千两助你扩建药膳坊。"
这番话彻底打消了姜小满的顾虑。千两白银足以将药膳坊扩建三倍不止,还能购置最好的药材和设备,惠及更多乡邻。
"民女遵命。"她郑重行礼,"请嬷嬷稍作休息,容我准备药材和行装。"
进京的准备忙碌而紧张。
姜小满精心挑选了各种药材:野山参、茯苓、黄芪、酸枣仁...每一样都亲自检查品质。阿婆则忙着收拾行李,生怕漏掉什么必需品。小草兴奋得整夜睡不着,缠着姜小满问京城是什么样子。
最让姜小满感动的是乡亲们的送行。铁匠连夜打造了一套精致的铜制药膳器具;周婶送来了新做的棉衣棉鞋;连赵老大都悄悄塞了一包自家珍藏的野蜂蜜,说是路上润喉用。
"丫头,"老村长颤巍巍地递过一个包袱,"这是咱们全村凑的二十两银子,路上应急用。"
姜小满连忙推辞:"这怎么行?大家都不宽裕......"
"拿着!"老村长不由分说地把包袱塞给她,"你代表的是咱们全村的脸面,可不能寒酸了!"
出发这天,几乎全村人都来送行。姜小满穿着阿婆新做的衣裳,牵着打扮得整整齐齐的小草,扶着阿婆登上那辆华贵的官家马车。透过车窗,她看到乡亲们挥舞的手臂和期盼的眼神,心中既温暖又忐忑。
"别怕,"阿婆似乎看出她的不安,轻轻握住她的手,"咱们山里人,走到哪儿都不丢人。"
秦嬷嬷对姜小满一家的朴实很是欣赏,路上多有照顾。官驿的条件比想象中好得多,每到一个驿站都有热饭热菜和干净的被褥。但越往北走,天气越冷,阿婆的老寒腿又开始隐隐作痛。
"嬷嬷,能否在下一个驿站稍作停留?"姜小满忧心忡忡地问,"我想给阿婆熬些药膳。"
秦嬷嬷欣然应允,还特意吩咐驿站准备了上好的药材。当姜小满将一碗热气腾腾的"当归羊肉汤"端到阿婆面前时,老人眼眶都红了。
"傻丫头,嬷嬷还等着呢,别为我耽误正事......"
"阿婆的身体最重要。"姜小满坚定地说,"太后的药膳我已经想好了方子,不差这一时半刻。"
秦嬷嬷在一旁静静看着,眼中闪过赞许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