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满灵机一动,取来准备好的食盒:"娘娘若是不嫌,民女教嬷嬷几道简单药膳。冬日里煨在炭盆上,随时能用。"
这一教就是两个时辰。从选材到火候,姜小满事无巨细地演示,秦嬷嬷学得认真,太后更是看得兴致勃勃。临行前,老人家褪下腕上的翡翠镯子套在姜小满手上:"好孩子,哀家盼着你年年都来宫里坐坐。"
风雪中,凤驾缓缓离去。姜小满摩挲着尚带体温的玉镯,忽然听见抽泣声——阿婆躲在灶间抹泪,面前摆着太后用过的粗瓷碗。
"老婆子活到这把年纪..."老人哽咽得说不出话,"竟能跟太后娘娘一桌吃饭..."
姜小满轻轻抱住佝偻的身躯。药香弥漫的灶间,两颗心在寂静中跳动得同样热烈。
年关将近,百草园放了冬假。
姜小满却更忙了。御赐的药材种子需要特殊保存,她带着铁匠设计出带夹层的樟木箱;女科的教材要重新编纂,她熬夜将太医院送的典籍分门别类;还有源源不断前来求学的寒门子弟,每人都要安排食宿......
"歇会儿吧。"阿婆端着参茶进来,心疼地擦去她额头的墨迹,"小草都睡下了,还念叨着要帮你校稿呢。"
烛光下,老人家的银发泛着柔和的光。姜小满忽然发现阿婆的皱纹比去年浅了些,眼神也更加清亮。药膳调理加上心情舒畅,竟真让岁月倒流了几分。
"阿婆,"她翻开账册,"今年药田净收两千三百两,除去工钱和本钱,还剩一千二百两。我想着..."
"给乡亲们分红?"阿婆了然一笑,"早帮你算好了。按户分太散,不如置办些实用的。"
两人头碰头商议到深夜。最终决定:给每户发五两过年钱,再集体购置耕牛十头,织机二十架。剩余银两则设立"学子基金",专供贫寒子弟求学之用。
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分红大会热闹非凡。铁匠带着男人们试驾新牛,周婶领着妇女们调试织机,孩子们则围着新裁的冬衣又蹦又跳。老村长颤巍巍地给姜小满披上大红绸花,非让她坐主位不可。
"咱们青林村能有今日,"老人举杯的手都在发抖,"全托姜丫头的福!这杯酒,敬咱们的小福星!"
欢呼声中,姜小满的目光扫过每一张笑脸——铁匠家的双胞胎穿着崭新的学子服,周婶的闺女已经能独立炮制阿胶,连赵老大都带着栓子来道谢,说孩子的咳喘好多了......
酒过三巡,苏娘子突然神秘地拍拍手。几个汉子抬着块蒙红布的大匾进来,掀开竟是"德泽桑梓"四个鎏金大字。
"乡亲们凑钱打的。"苏娘子抹着眼角,"咱们不识字,但知道好歹。你给村子带来的福气,比金子还珍贵。"
姜小满抚过匾上熟悉的字迹——这分明是阿婆的手笔!原来老人每晚偷偷练字,就为亲手题写这块匾。
寒夜里的北风呼啸而过,却吹不散满屋暖意。姜小满望着屋檐下摇曳的红灯笼,忽然明白:所谓圆满,不过就是眼前这般景象。
正月十五,百草园张灯结彩。
姜小满带着学子们扎了上百盏药草灯——茯苓灯莹白如玉,菊花灯金黄灿烂,连七叶一枝花都被做成了别致的绿灯笼。阿婆教妇女们包元宵,馅料是姜小满特制的桂花枣泥,既美味又养胃。
"小满姐!"小草气喘吁吁地从村口跑来,"京城来人了!说是...说是皇上赐的灯!"
一队锦衣侍卫抬着十盏宫灯缓步而来。灯面竟是薄如蝉翼的玉片雕刻,每盏都呈现一种药材形态,点燃后光影流转,栩栩如生。最珍贵的当属那盏人参灯,参须根根分明,在火光中仿佛还在生长。
"圣上口谕。"为首的侍卫朗声道,"'百草园教化之功,当为天下表率。特赐御灯十盏,望不忘初心。'"
满园跪谢天恩。待侍卫离去,孩子们立刻围住宫灯啧啧称奇。栓子壮着胆子摸了摸灯架,突然惊呼:"上面刻着字!"
姜小满凑近细看,果然在灯座底部发现一行小字:"医者仁心,泽被苍生"。笔迹清隽挺拔,竟是出自孙院判之手。
夜渐深,赏灯的人却越来越多。邻村百姓扶老携幼而来,就为看一眼御赐的珍宝。姜小满索性在园中支起大锅,煮起桂花元宵分给众人。
"丫头,"阿婆悄悄拉她到廊下,"你瞧。"
顺着老人所指,姜小满看见栓子正小心翼翼地扶着个盲眼老妪触摸宫灯纹理,口中还细细讲解每种药材的形态。更远处,铁匠家的双胞胎在教邻村孩子辨认药草灯,周婶的闺女则带着几个少女研读灯座上的医理格言......
火光映照下,百草园的每个角落都在上演着传承的奇迹。姜小满忽然鼻尖发酸——她播下的种子,正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叮!完成"教化四方"成就,获得1500点田园值。当前总评分:4500/10000。"桃李满天下"任务进度:30%。】
系统的提示音在耳边响起,姜小满却只是微微一笑。她挽住阿婆的手臂,将头轻轻靠在老人肩上。此刻的她,已经找到了比任何成就都珍贵的答案——那些点亮在孩童眼中的求知光芒,那些流淌在乡亲们笑纹里的感激,就是最好的回报。
夜风拂过药圃,带起阵阵清香。御灯的光辉与星月交映,照亮了百草园,也照亮了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