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将至,御赐的五千两官银已经变成了青林村北麓一片崭新的建筑群。三进院落依山而建,前院是敞亮的学堂,中庭设药圃示范园,后院则是二十间整洁的寝舍。檐下"百草园"的鎏金匾额在朝阳下熠熠生辉,那是皇上亲笔所题。
"小满姐姐,牌匾挂歪了!"小草站在梯子下,小脸绷得严肃。如今她已是太医院启蒙班正式学员,言谈举止间多了几分沉稳,只在姜小满面前才会露出孩子气的一面。
姜小满调整着匾额角度,忽然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铃铛声。苏娘子赶着驴车驶入院落,车上堆满捆扎整齐的书册。
"《本草纲目》十套!《伤寒杂病论》二十卷!"她擦着汗报数,"济世堂孙先生特意嘱咐,这些是给优秀学子的奖励。"
孩子们一窝蜂围上来,却又不敢触碰那些珍贵的典籍,只敢用指尖轻抚书脊。姜小满注意到有个瘦小的男孩落在最后,眼巴巴地望着却不敢上前——那是赵老大的幼子栓子,因先天体弱常被同伴忽略。
"栓子,"她招手唤他,"你阿爹昨日送来的野菊花品相最好,这册《药性歌诀》该由你保管。"
男孩脏兮兮的小脸瞬间亮了起来,接过书时手都在发抖。其他孩子竟也没有嫉妒,反而自发围成一圈,央求栓子念几句听听。稚嫩的诵读声回荡在崭新的学堂里,惊飞了檐下筑巢的燕子。
"丫头,灶屋都收拾妥了。"阿婆从后院走来,银发梳得一丝不苟,新做的靛蓝褂子上还带着草药的清香,"按你说的,砌了六个炉灶,排烟也试过了。"
姜小满搀着老人参观每个角落。百草园的一砖一瓦都凝聚着乡亲们的心血:铁匠打的窗棂上雕着百草纹,周婶带着妇女们缝的被褥厚实松软,连赵老大都带着儿子们夯平了门前三百步的土路。
"真好..."阿婆摩挲着讲堂的黑漆案几,忽然哽咽,"你爹娘若是在天有灵..."
温暖的掌心覆上老人布满老茧的手。姜小满没有接话,只是轻轻哼起阿婆常唱的采药歌。檐角铜铃随风轻响,仿佛应和着这不成调的旋律。
重阳这天,百草园正式开课。
不仅本村孩童,连邻县都有学子慕名而来。孙仲景派大弟子坐镇讲学,太医院每月还会派太医轮值。最让人惊喜的是,太后特意赐下十二套青衿服,给首批通过考核的学子统一着装。
"排好队,按个头站。"小草穿着浅青色的学姐服,有模有样地指挥新生。经过太医院的熏陶,她言谈举止已有了几分医者风范,只在转身时蹦跳的脚步还透着孩子气。
姜小满正在药圃示范如何移栽黄精,忽然听见前院一阵骚动。周明引着位白须老者匆匆走来,身后还跟着几个抱着锦盒的仆从。
"姜姑娘,这位是江南药王谷的程老先生!"
满园哗然。药王谷是江南第一药派,程家更以《药典补遗》闻名于世。这等人物竟亲至穷乡僻壤?
老者不等介绍,直奔药圃蹲下,颤抖的手抚过一株七叶一枝花:"当真种活了...丫头,这遮阳棚的斜度可是按《齐民要术》所载?"
"略作改良。"姜小满指向棚架上的草帘,"午时遮阳,早晚透光,模拟原生环境。"
程老先生闻言大震,竟当场展开随身携带的图册比对。原来他毕生研究南方药材北种,却屡屡失败。如今见这山野丫头成功,哪还顾得上身份体统?
"姜姑娘,老朽有个不情之请。"研讨半晌后,老人突然郑重作揖,"愿以《药典补遗》手稿相赠,换你这药圃的种植秘法!"
全场寂静。药王谷的《药典补遗》可是无价之宝!
姜小满却笑着摇头:"程老言重了。秘法不过一层窗户纸,哪值得如此?您若要学,我倾囊相授便是。"
她当即取来炭笔,在沙盘上画出全套设施图,连土壤配比都详细标注。程老先生捧着图纸如获至宝,当即命人抬进十箱药材种子作为谢礼。
"丫头,你可知这些种子的价值?"待人散去后,周明低声问道,"随便一包都够寻常农家吃三年!"
姜小满望向药圃里忙着记录的孩子们:"若能多救一人,便值万金。"
初冬第一场雪落下时,百草园迎来特殊客人。
秦嬷嬷扶着太后突然驾临,惊得全村老小跪了满地。原来太后听闻百草园建成,非要亲眼看看这"比御花园还有趣的药圃"。凤辇刚到村口,老人家就执意下车步行。
"好!真好!"太后抓着小草的手连连称赞,"比上次见又长高了,字也写得端正。"
小草如今已不似初见时怯场,大大方方地介绍起园内陈设。当提到每个学子都要轮流照顾药圃时,太后突然问道:"女娃娃也能学医?"
"当然能!"小女孩不假思索,"小满姐姐说,医者仁心不分男女。太医院现在都有女医官啦!"
太后闻言大悦,当即下旨增设"女科",专收贫寒女子学医。更令人惊喜的是,老人家看过程老先生的药材种子后,竟允诺来年开春派御花园匠人来指导栽培。
雪越下越大,众人移步药膳坊。阿婆带着妇女们端出热腾腾的当归羊肉锅,配着新酿的菊花酒,吃得太后赞不绝口。
"哀家年轻时也爱下厨。"太后抿着酒,忽然感慨,"后来进了宫,再没碰过灶台。今日这顿饭,倒让哀家想起未出阁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