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过后的清晨,百草园的药圃笼罩在一片金色的薄雾中。姜小满蹲在血竭苗前,小心翼翼地翻开记录簿——这株来自南疆的珍稀药材,已经在北方的土壤里生长了整整五个月,如今茎秆粗壮,叶片肥厚,完全看不出是异地栽培的品种。
"先生,您看!"栓子突然小跑过来,手里捧着一片红叶,"血竭开始变色了!"
姜小满接过叶片,对着阳光仔细观察。原本翠绿的叶脉果然泛起了淡淡的红丝,这正是血竭开始积累药性的标志。她不由露出欣慰的笑容:"去把文茵她们叫来,该记录这个重要阶段了。"
男孩刚要转身,药圃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铃铛声。苏娘子骑着她的小毛驴风风火火地闯进园子,脸上带着掩不住的喜色:"小满!快准备接旨!太后娘娘派钦差来了!"
姜小满手一抖,记录簿差点掉在地上。自从上次药膳大会后,太后虽然时有赏赐,但派钦差亲临还是头一遭。
"阿婆!"她急忙往屋里跑,"快把太后赐的那套衣裳找出来!"
百草园顿时忙作一团。阿婆翻箱倒柜找出那套藕荷色宫装,周婶带着妇女们打扫庭院,铁匠则领着徒弟们紧急修整大门。小草和三位女弟子更是手忙脚乱地整理药材标本,想给钦差留下好印象。
日上三竿时,一队锦衣卫护送着钦差大臣缓缓驶入村口。让所有人意外的是,领头的竟是久未露面的秦嬷嬷!
"姜姑娘,别来无恙啊。"老嬷嬷笑容满面地扶起行礼的姜小满,"太后娘娘惦记着你培育的血竭,特意派老身来瞧瞧。"
秦嬷嬷在百草园住了三天,对这里的一切都赞不绝口。
她跟着文茵学习药材分类,品尝惠娘做的药膳点心,甚至让兰儿用她那灵敏的鼻子辨别了几味容易混淆的药材。但最让她惊叹的,还是姜小满成功培育的血竭。
"老身在太医院几十年,从未见过如此品相的血竭。"秦嬷嬷抚摸着已经开始泛红的叶片,连连称奇,"姜姑娘,你这培育之法若能推广,可是造福苍生的大功德啊!"
姜小满谦虚地笑笑:"不过是运气好罢了。其实方法很简单——"
她详细讲解了血竭的栽培要点,从土壤配比到遮阳技巧,毫无保留。秦嬷嬷越听眼睛越亮,最后竟取出纸笔认真记录起来。
"姑娘胸怀令人敬佩。"记录完毕,老嬷嬷感慨道,"太后娘娘说得没错,你确实继承了那位游方女医的仁心。"
"游方女医?"姜小满心头一震,"嬷嬷认识我娘亲?"
秦嬷嬷面露讶色:"你不知道?二十年前,那位女医曾为太后诊治过顽疾。若非后来......"她突然住口,转移了话题,"总之,太后娘娘一直记着这份恩情。"
这个意外的信息让姜小满整晚辗转难眠。月光透过窗棂,她轻抚着手腕上的月牙胎记,第一次对自己的身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第二天清晨,秦嬷嬷临行前,将一个锦盒郑重交到姜小满手中:"太后娘娘赐的。她说...是时候物归原主了。"
盒中是一本泛黄的《药王针经》下册,扉页上赫然印着与她胎记一模一样的月牙标记!
秋分这天,百草园迎来了建园以来最大的喜事——小草带着太医院的考核成绩回来了!
"全甲等!"小姑娘挥舞着成绩单,在院子里又蹦又跳,"孙院判说,我是十年来年纪最小的全甲等!"
姜小满接过盖着太医院朱印的绢布,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评语,最后还附有孙院判的亲笔:"此女天赋异禀,更难得是仁心仁术,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阿婆喜极而泣,搂着小草一个劲地喊"心肝宝贝";铁匠当场宣布要打造一套银针作为贺礼;连一向节俭的周婶都杀了两只老母鸡,说要好好庆祝。
"先生..."热闹过后,小草突然压低声音,"我在太医院藏书阁...找到些线索。"
她小心翼翼地从包袱里取出一本残破的手札,翻开其中一页。姜小满定睛一看,上面记载的正是关于"月牙胎记"的传说——那是药王孙思邈一脉的独特标记,传女不传男,至今已失传百余年。
"还有更惊人的。"小草凑到她耳边,"太后宫里的老宫女说,当年那位游方女医...很可能是药王嫡系后裔!"
姜小满心头剧震。她想起秦嬷嬷说的话,想起那本《药王针经》,想起自己对药材天然的亲和力......一切似乎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正当她陷入沉思,院门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苏娘子气喘吁吁地跑来:"小满!快...快去看!你种的血竭...血竭结果了!"
血竭树下已经围满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