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这日,百草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况。来自七个州府的药农齐聚于此,参加姜小满主持的"血竭栽培大会"。园内新搭建的讲坛前坐满了人,连廊下都挤满了站着听讲的学徒。
"小满姐姐,都准备好了。"小草穿着一身崭新的靛青学徒服,将整理好的资料递给姜小满。自从太医院结业归来,小姑娘已经能独当一面地处理许多事务。
姜小满接过竹简,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今天的示范部分交给你了。"
小草眼睛一亮,随即又有些忐忑:"我可以吗?那些都是经验丰富的老药农......"
"你比他们更了解血竭的特性。"姜小满帮她整了整衣领,"记住,医者无分长幼,达者为先。"
晨钟响起,姜小满走上讲坛。望着台下密密麻麻的人群,她恍惚想起三年前自己刚穿越到这个世界时,那个漏雨的草屋和贫瘠的田地。如今......
"诸位远道而来,百草园蓬荜生辉。"她清亮的声音传遍全场,"今日所授血竭栽培之法,望诸位广传天下,惠及苍生。"
讲解从最基本的土壤配比开始。姜小满特意让文茵将复杂的理论编成通俗易懂的口诀,由栓子带领孩子们以歌谣的形式唱诵。稚嫩的童声回荡在药圃间,让那些白发苍苍的老药农都忍不住跟着打拍子。
轮到实践环节时,小草的表现让所有人惊叹。她娴熟地演示着剪枝技巧,解释每个动作的原理,甚至能预判学员们提出的问题。
"这丫头了不得!"一位来自江南的老药农捋着胡须赞叹,"假以时日,必成大家。"
阿婆站在人群外围,听着周围人对小草的夸赞,眼角泛起泪光。那个曾经瘦弱胆怯的小孤女,如今已能站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
正午休憩时,姜小满发现惠娘和兰儿不见了踪影。循着香气找去,才看见两人正在临时搭建的灶台前忙碌。
"先生别过来!"惠娘慌张地挡住她的视线,"这是惊喜!"
直到午膳时分,姜小满才明白她们在忙什么——整整三十桌的"药膳百家宴",每道菜都来自不同地域的特色做法,却又都融入了百草园的药材。
"这道'四神汤'是我们老家的做法。"一位来自北方的药农指着陶罐介绍,"我加了姜姑娘教的血竭粉,味道竟更醇厚了。"
"尝尝这个!"江南的药农捧出一碟精致的糕点,"我们那儿的茯苓糕做法,配上血竭蜜饯,补气养血的功效翻倍!"
姜小满每桌都尝了一点,惊喜地发现同样药材在不同地域的烹饪手法下,竟能呈现出如此多样的风味。更让她感动的是,几乎每位药农都将她的栽培方法与本地智慧相结合,创造出了新的可能。
"这才叫真正的传承啊。"程老先生感慨道,"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融会贯通。"
午后,姜小满临时增加了一个环节——邀请各地药农分享自己的独门经验。起初大家还有些拘谨,但当一位老药农演示完祖传的嫁接技术后,场面顿时热烈起来。
"我们那儿育苗有个土法子......"
"试试用柳枝水浇灌,能防虫害......"
"冬季保暖可以这样......"
交流一直持续到日头西斜。姜小满让文茵和几个识字的学生飞快记录着这些宝贵的经验,准备整理成《百家栽培集》。
"先生,"活动结束后,小草兴奋地拉着她的袖子,"今天学到的东西,比在太医院三个月还多!"
姜小满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所以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
立冬前夕,百草园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秦嬷嬷带着太医院的几位太医突然造访,还抬来了十几个沉甸甸的木箱。打开一看,竟是满满当当的医书!
"太后娘娘听闻栽培大会盛况,特意命老身送来这些典籍。"秦嬷嬷拉着姜小满的手说道,"娘娘说,百草园既是传承之地,岂可无书?"
姜小满随手翻开一册,发现竟是失传已久的《本草拾遗》手抄本!其他箱子里还装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杂病论补注》等珍贵典籍,甚至有几本明显是太医们的私人笔记。
"这...这太贵重了......"
"收下吧。"为首的张太医笑道,"太后娘娘说了,放在宫里也是落灰,不如送到真正用得上的人手里。"
更令人惊喜的是,张太医宣布将在百草园常驻三个月,亲自教授太医局的诊断之法。其他几位太医也纷纷表示愿意定期来讲学。
消息传开,附近州县的医者纷纷赶来报名。百草园不得不连夜扩建讲堂,铁匠带着徒弟们三天三夜没合眼,硬是赶制出了三十套崭新的课桌椅。
"先生,咱们是不是该制定个章程了?"文茵捧着厚厚的报名册发愁,"这么多人,怎么安排课程啊?"
姜小满思索片刻,突然有了主意:"按程度分班。你和小草负责基础班,我来带进阶班,太医们偶尔开专题讲座。"
她还创造性地设置了"学徒制"——每位有一定基础的学员都要带两三个新手,既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又促进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