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县的氏族田家,把控石县大半田地。就连府衙的人差不多都与田家沾亲带故。
仁善的田老爷去世,他的儿子不是个好相与的。
涨田租,放贷。
有年碰上灾荒,田家高价卖粮,低价收田,和那些走投无路的人签订世代为奴的契约。
阿淮沉默地看着边上的邻居就这样欠下利钱,世代为奴。
清水煮菜,加点米。
老人目光浑浊,把大部分给阿淮,“别看。”老妇人从门外进来,泣不成声。
阿淮冲出去,偏僻的院子里传来肉味,他死死咬唇不敢发出声。
易子而食。
锅里的是他饿死的同伴。
回来后老人抱住他,“很快就会过去。我给你娘递了信,她很快就会送银子过来。”
村子里多风言风语,之前看阿淮对娘有抵触,“阿淮,活下去太难。”
“你别怪你娘,就算当了大官,千万不能嫌弃她,”老妇人粗糙的手摸上他的脸,“当年也是这样,真的是没有办法,你娘生得好看,被人挑走当丫鬟。不挑走也是饿死。”
“你随她,鱼娘打小又聪明又孝顺,也爱读书,阿大阿二都疼她。当年阿大当兵就是为了换粮食。”讲着讲着,想到孩子,老妇人哭了。
老人让她别哭,吃饭。
阿淮问:“朝廷不管吗?”
老人笑:“等他们来都死光了。再说,哪里到得了我们手上。”
那是一段非常难捱的时光。黑暗,最后连阿淮都不知道怎么捱过去。
——
后来,聪明懂事的阿淮坐上乡亲们去县里的牛车,卖字画,卖话本,替人抄书,替人写信……
当老人看阿淮赚到的钱,晒着日头,大汗淋漓,扶着锄头,看着刚种的庄稼,“还是读书好。”
他种一辈子田都没赚这么多钱。
阿淮脱下鞋子,下田施苗,老人让他回去读书,他说做完了先生布置的作业。
“为什么田里的农民辛苦一生都赚不了钱呢?”阿淮种完后看着忙碌辛勤的人发出疑问。
坐在田梗上思考。
是他们不够辛苦吗?
都说天道酬勤。
这些乡人辛苦耕种,面朝黄土背朝天,刮风下雨都担心地里的粮食,但是一到收成的时候,那些“老爷”“大人”就理所当然地拿走大半。
从中午思考到太阳落山,月亮升起,阿淮都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
先生说很多问题多读书就能懂。
那博览群书的先生肯定知道。
他决定明日去问先生。
老人打着灯找他,好心的乡人说在田里,老人看到他用精瘦的手臂抱起他,他困了。
“阿爷,我给别人画画他们也给钱。”
“收了钱就要好好画。”
“婆婆叫我画娘亲和两个叔叔。”
“画得像吗?”
“不知道。但婆婆看到画哭了。”
夜路昏暗,老人沉默。
“阿爷,为什么给别人画画挣钱,给别人种地不挣钱?”
“会画画的人少,会种地的人多。”
……
他去问先生。
先生沉默了,说书里面有答案。
又送了他两本抄写得来的书。
他非常认真地看。
——
后来。
老人死了,是被田家的人的马撞死的。
田家奴仆随意给了钱打发。
阿淮跪在尸体旁,充满恨意,奴仆放肆大笑,“看什么看,给的这些钱够买你们三条贱命了!”
老妇人捂住阿淮的嘴,不停叩头,卑微说是。
扬鞭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