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远笑了笑,没说话。他知道聂少华是看不惯丁寒那股子自命不凡的劲儿。
李老师很快走到了吴宇那个角落。吴宇似乎更紧张了,头埋得更低,身体都快缩到画架后面去了,画笔都快戳到画纸上了。
“吴宇,别紧张,让我看看。”李老师的声音很温和,试图缓解他的紧张。
吴宇犹豫了一下,才把稍微挡在画板前的手臂挪开。他的脸上带着明显的红晕。
路远也好奇地伸长了脖子,想看看吴宇的画。出乎他意料的是,吴宇的色彩画得非常细腻、干净。他的用色很谨慎,小心翼翼地挤出一点点颜料,然后用一支细小的笔,一点点地调和、描绘。笔触轻柔得几乎看不见,画面整体呈现出一种安静、柔和的色调,像一层薄薄的雾。虽然在色彩的饱和度和对比上略显不足,显得有些“灰”,但那种小心翼翼的精致感,却也别有一番味道。尤其是那个白瓷盘,他用极浅的灰色和蓝色,表现出了微妙的光影变化和通透感,相当见功力。
“嗯,画得很认真,也很干净。”李老师鼓励道,语气里带着真诚的赞赏,“颜色之间的衔接处理得不错,过渡得很柔和。可以再大胆一点,亮部的颜色可以再提亮一些,暗部也可以适当加点环境色,让画面更丰富、更响亮。不要怕,画色彩就是要敢用颜色,把感觉画出来。”
吴宇点了点头,小声说了句“谢谢老师”,但看起来依然没什么自信,仿佛老师的鼓励并没有完全驱散他内心的怯意。
路远收回目光,心里若有所思。吴宇的腼腆和他的画风似乎形成了一种奇妙的统一——都是那么的小心翼翼,内敛而精致,生怕出错,生怕打扰。而丁寒的自信甚至自负,也体现在了他那大开大合、追求视觉冲击力、甚至不惜牺牲严谨造型的画面上。
至于聂少华,他的色彩画和他的人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性。有时候灵感来了,色彩关系处理得相当漂亮,明亮而跳跃;有时候又会因为急躁或者分心,把画面画得一塌糊涂,颜料糊成一片,怎么改都显得脏兮兮的。此刻,他正一边调着颜色,一边眼神瞟向不远处的苏念思,显然心思已经不在画上了。
苏念思的色彩画,延续了她素描的风格——依然是大胆、粗犷,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她的调色盘看起来比聂少华的还要“惨烈”,各种颜色混杂在一起,但她似乎毫不在意,直接用大号的画笔蘸着浓稠的颜料往画纸上“招呼”。她笔下的水果,色彩饱和度极高,对比强烈,充满了原始的、未经雕琢的生命力。那个蓝灰色的衬布,被她用近乎纯粹的普兰和白色大笔触扫出来,显得格外跳跃,仿佛不是一块布,而是一片波涛汹涌的海。
“苏念思同学,”李老师走到她旁边,语气带着点无奈又有点欣赏的意味,“你的色彩感非常好,天生对颜色敏感,用色也很勇敢。但是,还是老问题,造型,结构!你这香蕉都快赶上黄瓜了!还有,颜色不是越纯越好,要注意高级灰的运用,不然画面容易显得‘生’和‘俗’。你的画很有力量,但需要收放自如。”
“知道啦,李老师!”苏念思吐了吐舌头,做了个鬼脸,拿起画笔开始修改,但那股子生猛的劲儿似乎并没有减弱多少。她似乎更享受那种大刀阔斧的感觉。
路远看着这形形色色的同学和他们的画作,感觉这个小小的A班就像是一个微缩的艺术世界。有像吴宇这样腼腆内向、默默耕耘的;有像丁寒这样自信张扬、追求个性(或故作个性)的;有像聂少华这样天赋不错但需要打磨和专注的;也有像苏念思这样充满灵气但也需要规范和引导的……而他自己,则更像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和实践者,试图在吸收各种信息的同时,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一条既扎实又带有个人印记的路。
下午的时光,就在这五彩斑斓的颜料、老师的点评、以及各种或自信或腼腆或奔放的笔触中缓缓流淌。路远沉浸在色彩的世界里,感受着冷暖、纯灰、对比与和谐带来的微妙变化。他知道,这条艺术之路,道阻且长,而这些各具特色的同学们,将是他这段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参照和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