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念思看着那个猪头,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赶紧用手捂住嘴巴,肩膀一抖一抖的。路远画的猪头线条虽然简单,但表情莫名传神,带着一种无奈又戏谑的感觉,仿佛真的在嘲笑她上课不专心、又懒又馋的样子。
她瞪了后座一眼,路远正低着头看书,侧脸线条干净利落,睫毛纤长,神情认真,仿佛刚才那个画猪头嘲笑她的人不是他一样。
苏念思哼了一声,不甘示弱,在纸条上回敬了一个路远趴在画板上睡着的简笔画,旁边写着:“彼此彼此!我看你前天晚上也熬夜了吧!”
就这样,一张小小的纸条,在枯燥乏味的语文课上,成了他们两人之间秘密的沟通渠道。起初,大多是关于绘画技巧的交流和讨论,路远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她的问题,并给出实用、有效的建议。苏念思则像找到了一个随时可以请教的“私人导师”,把平时积攒的各种绘画难题都写在纸条上向他请教,路远也总是有耐心、有条理地解答。
渐渐地,纸条上的内容开始变得不那么“纯粹”了。除了画画,也开始分享一些课堂上的小情绪、生活中的小抱怨。
有时候,会夹杂着对老师讲课内容的吐槽:“天哪,这段历史我听了三遍了,老师是复读机吗?耳朵都要起茧子了!” 路远会回一个简单的“。”或者一个无奈的表情符号(那时候还没有emoji,都是自己手绘的简单表情,但足以表达情绪)。
有时候,会是对未来的一点点迷茫和憧憬:“你说我们以后都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吗?会不会毕业了找不到工作啊?感觉好难……” 路远会回:“会的,只要努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简单、有力,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像是给她注入了一剂定心丸。
有时候,也会有一些无聊的玩笑和涂鸦。苏念思喜欢画各种小动物,歪歪扭扭的,但很可爱;路远则擅长画同学或者老师的简笔画 caricature,寥寥几笔,就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甚至连老师的口头禅都能用图画表现出来,引得苏念思在课堂上憋笑憋得辛苦,生怕被老师发现。
还有一次,苏念思在纸条上抱怨午饭食堂的菜太难吃,简直是“黑暗料理”,“今天的番茄炒蛋居然是咸的!还放了好多葱花!天理何在?!想死……”
路远回:“下次去校外那家‘好再来’小炒,他家的番茄炒蛋是甜的,不放葱,你喜欢的口味。”
苏念思看到,心里莫名地动了一下。原来他记得她不喜欢吃葱,也记得她喜欢吃甜口的番茄炒蛋。这些细节,让她觉得心里涌起一股暖意。
纸条在两人之间来回传递,像一条无形的线,将他们在课堂这个略显疏离、充满压抑感的环境里也紧密地联系起来。那些写满了字迹和涂鸦的纸条,被苏念思小心地折好,夹在速写本里,舍不得扔掉。她觉得这像是他们之间的小秘密,比一起画画、一起吃饭更加私密和特别,是属于他们两人的、在紧张备考中的一点点乐趣和慰藉。
她并没有深究这种“特别”意味着什么,只是单纯地享受着这种在枯燥课堂上“开小差”的乐趣,享受着和路远之间这种无需言语、只需几行字和一个眼神就能交流的默契。
而路远,则在每一次接到苏念思传来的纸条时,都能感受到她字里行间的活力、跳脱和细腻的情绪。无论是关于画画的困惑,还是日常的吐槽,都显得那么真实而生动,让他觉得这个世界仿佛因为她而变得鲜活起来。他喜欢回答她的问题,喜欢看她画的那些奇奇怪怪的简笔画,甚至喜欢她偶尔抱怨课堂无聊的语气,那种真实不做作的样子。
这些小纸条,对他来说,不仅仅是打发时间的工具,更像是一扇小小的窗户,让他可以窥见苏念思内心更多彩、更细腻、更真实的一面。那些写在纸上的文字和图画,比平时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言语更能触动他心底的某个角落。
下课铃声响起,像是解除了魔咒,老师宣布下课。苏念思赶紧把最后一张传回来的纸条收好,上面是路远提醒她下午色彩课要带调色油的字迹,简单又体贴。她回头,正好对上路远看过来的目光。两人相视一笑,没有说话,但彼此都明白刚才那节课上的“秘密交流”带来的小小乐趣和温暖。
窗外的阳光依旧明媚,冬日的课堂虽然有些寒冷和枯燥,但因为有了这些小小的纸条,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难熬了。它们像悄悄话,也像画技探讨,更像是在紧张备考的间隙里,两人共同守护的一份心照不宣的默契和乐趣,一点点地填充着他们之间那些不为人知的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