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老吃完两碗凉皮,还让老管家带走一碗,在别人劝阻的时候,还振振有词地说,这是宵夜。
他是主家,其他人只能劝说几句,铁了心要做什么事,是拦不住的。
白景只能叮嘱他多喝几口薄荷饮山楂汤之类的解火消食。
送走温老之后,她又给老管家另外留了一份凉皮,剩下的这些食材就能自行处理了。
“等明儿买了辣椒,能做的就多了。”白景洗完手把剩下的面糊都做成凉皮,厚厚地垒了一盘子,估摸着有五斤左右。
这个分量,他们三人再加上白母福伯也吃不完,这天气过了夜,也就没法吃了。
白景取了二人份的,切了备好料装在碗里,让小学徒给白母二人送去。
至于这剩下的,除去他们三人吃的部分,其他的……白景把目光转向对面的赵师傅。
*
赵师傅被突然钻到鼻子下的浓烈香气冲得退后一步,克制住打喷嚏的冲动,才转眼去看面前的人。
“赵师傅,来碗凉皮吧。”年级不大的小姑娘捧着大瓷碗笑意盈盈的,很难让人升起恶感。
不过……
“不必。”赵师傅冷淡地拒绝。
白景像是没察觉到他的态度一般,站在原地不动,连笑容没淡去分毫,继续道:“我从前没做过这个分量的凉皮,没估量好数量,多出这许多来。可不得拜托您帮我想想办法。”
赵师傅暗暗吸气分辨其中调味,面上还是无动于衷:“多出的自行处理便是,船上这许多人,总有办法消耗,不必找我。”
白景道:“哎呀,被您看出来啦。”她抓了抓脸,似有些不好意思,“本还想着让您指点一二,看得了我父亲几分真传,不成想这点小算计都被您看在眼里。”
赵师傅终于有了反应:“你这调料功夫是白大师傅教你的?”
白景面不改色地答道:“是啊,小时候身体不好,基础功夫没怎么练,倒是生了条灵敏的舌头,没少在后厨鼓捣各色调味。”
以上全是胡扯,她调料的本事是前世讨生活时一点点磨出来的。
白父“一菜百味”的名声在京都厨师界广为流传,在这一行混的,就算没见过本人,也必定听过这名头。
听她这样说,赵师傅一下子来了兴致。
“那便尝尝吧。”
这碗凉皮在两人之间一递一接,白景在后厨中无形的隔膜就消失了大半。
赵师傅端了凉皮坐到一旁细细品尝。
与温老注重食物整体的味道不同,他更关注包裹凉皮的料汁与各色配菜。
只有入了行才知道,用来搭配的配菜也是有讲究的,这种细微之处的小心思也是判断一名厨师专不专业、水准如何的标准之一。
鲜、香、麻,层层递进的香味,复杂却又巧妙融合,互相掩盖遮住了微涩的本味,反倒更凸显出香浓爽口的滋味。
赵师傅没尝过白父做的菜,但单单这调味的功力,至少不输于他了。
心中不由得涌出复杂的情绪,有对厨师界后继有人的欣慰,也有对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感慨,还夹杂着丝丝微妙的嫉妒。
——对她的能力,对她的天赋,对她从小耳濡目染的优越环境。
“刚才那油碟呢,也一并拿来尝尝。”
但白景却犹豫了一下。
从她这几天的观察来看,赵师傅应当是擅长南州菜,恐怕不太适应这辣味。
不过她也只是这么想想,到底还是端来了那碟“辣椒油”。
“味道有些重,别冲着您。”白景提醒道。
赵师傅小心地舀起辣油,分量少得堪堪铺满小匙的底。
白景:……嗯,这口味,果然很南州。
赵师傅将辣油细细搅拌均匀,挑起一根凉皮送入口中,微眯起眼细细咀嚼。
茱萸葱蒜制出的辣味并不大,只是添了些香味,舌尖的微辣反倒让料汁的味道更加生动,堪称锦上添花的一笔。
赵师傅吃完撂下碗就走。
他没有多说什么,但从他一口接一口吃到空盘的表现来看,这碗凉皮应该相当合他胃口。
仅仅是这种不排斥的态度,对白景在后厨中的处境就有很大缓和。
白景示意小学徒端走空碗,自己招呼众人一起来吃凉皮。方才还叫不动的人,现在纷纷说着客套话取用了一碗。
炎热的夏日,吃一碗冰冰凉凉爽口滑嫩的凉皮,可不就是一种享受?
再配上绝佳的调料与配菜,谁能拒绝呢。
白景对面筋并不钟爱,只是做凉皮顺手做的下脚料,但部分人对它却格外喜欢。
“这个是什么?真有嚼劲,轻轻一咬,里面的料汁就挤出来,真带劲。”
“我也喜欢,这绝对是凉皮最好的配菜!”
“这面筋能吸水,不知放到浓汤里会是什么滋味?”
白景没有再看,自顾端了一碗到旁边,慢条斯理地解决晚饭,心里依旧念着明天的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