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明明可以霸总式大手一挥押走,却还是编了个理由哄哄你,提供了相对舒适的情绪价值?真有点小狗式温暖体贴在身上呢!若换史湘云来,肯定得气死吧?
周嬷嬷和翠缕虽然担心,却无计可施。王喜凤自己倒很是淡定,在哪不是过,佛堂就佛堂吧,又没有人监视,不还是自己想干什么干什么。冯家能少了她吃还是穿?有本事一辈子让她在佛堂养生,安享不用操心的后半生。
冯家既然不想倒下,自然也要讲体面。要做体面人,就不可能让长媳长期在佛堂呆着。否则,多的是政敌来泼脏水。亲家式微就为难媳妇,这样的人家谁敢结交?当初打着为长辈祈福的名头将王喜凤送进佛堂,不也是为了面子的折中和彼此妥协吗?
电视剧里遇到这样的冲突,总是会加些狗血,比如进佛堂发现怀孕了之类的巧合,用以推动情绪情节,或者破局。王喜凤庆幸没有这样的担忧,很好。当主角换成自己,还真的不想有这样的波折。即便想破局,总有别的办法。
王喜凤从佛堂出来,贾母的丧事都办完了。贾家也分崩离析,杀头的杀头,流放的流放,死的死,散的散。
史家有忠靖侯,并没有遭受贾家那般两府被一锅端的祸事,只保龄侯终究逃不开被打压的命运,再次携家眷离京外任,竟不知返京是何年。
若说史湘云命苦,那真没说错。从小无父母兄弟扶持,跟浮萍似的随遇而安。成亲后又失了娘家支撑,而冯家一家子杀伐果断,并不会有“妇人之仁”这种骂人的时候是贬义,如今提起却要当褒义的品质。
老天爷也不会把事做绝,天行有道,总会漏出一线生机。例如与史湘云并不亲近的忠靖侯。这位三叔早些年便自立门户,跟史湘云这个侄女,若说小时候有些许感情,这么些年生疏下来,仅存的大概也就是血脉相连,再无其他。
史湘云的婚后生活如何,忠靖侯大体是不会留意的。可若史湘云真求上门,这个嫡亲的三叔总不至于不闻不问。这也是冯家不敢做得太过的原因。若忠靖侯放任自己的侄女任人欺凌,史家的其他姑娘以后也难挺直腰杆做人,他忠靖侯代表的史家又有什么脸面?
人情社会,环环相扣,谁也无法随心所欲。
冯家自然也不想费尽心思聘的长媳就这么废掉,保龄侯是没落了,那不还能跟忠靖侯搭上线嘛!王喜凤顺理成章出了佛堂,恢复到原本的生活。只是失了那么多共度好时光的亲友,心境终究回不到从前。
女人成婚,似乎就奔向了一个新世界。每每回首,都是用一种新的眼光看待旧人旧事,仿佛看着一段远去的时光。那些人,那些事,代表着一个人全部的曾经。而今,人事变幻,本就自诩过客的王喜凤更是有种天地悠悠孑然一身的孤独感。
冯家诸人对她并没有什么特别,便宜婆婆让她先养养身子,倒是不再给她分配工作任务。她比往日更清闲了。
清闲没什么不好。哪怕人家隐含着催生那意思,她只当听不懂,调养身体很应该,自娱自乐的心态也要重新找回来。
若说佛堂哪里不好,大概就是每日抄佛经有些枯燥。她如今大把时间,冯紫英也不是儿女情长之辈,荒废了好几个月的琴棋书画又可以缓缓安排上了。
这一年究竟发生了多少事,王喜凤也并不知晓。她目之所及,无非是冯家贾家和史家。而许多朝廷大事,除非到了街知巷闻的地步,否则极少在家中传开。翠缕和周嬷嬷这个层次,打听些八卦还行,涉及更深层次的东西就一头雾水。
王喜凤没有消息渠道,请安时偶尔听个只言片语,再结合冯紫英随口一提等等,约莫知道勋贵们日子不太好过。南安郡王的惨败让上面直接对这个老牌集团心生不满。当然,这不满并不是三两日才有,而是日积月累隐而不发,不过是等一个一击即中的机会罢了。
而西海沿子这一役,武将惨遭滑铁卢,靠着朝廷用外交手段斡旋才不至于陷入战争的泥沼。既然在舆论上占了上风,岂有不趁虚而入的?文武两方在朝廷上向来不合,如今现成的把柄,倒霉的只有这些张扬跋扈嘴皮子却有待磨砺的武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