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学医救不了十二钗 > 第157章 远嫁

第157章 远嫁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贾家诸人面上透不出半分喜气,更多的是疑虑甚至惶恐。可该协商的要协商,该准备的要准备。

赵姨娘知道消息的时间跟王喜凤差不多,好悬有小鹊及时搀扶住才没轰然倒下。这时候她已经顾不得三姑娘能不能帮扶她的娘家,即便她大字不识,听多了戏文八卦也知道和亲出去的姑娘会是个什么光景。哪个天杀的这么狠心!

可怜王喜凤还在整理心情,便被破门而入的赵姨娘那哭花的脸吓到了。她给侍书使了个眼色,侍书拉了后面一路跟过来的小鹊往一边问话,翠墨张罗着打水服侍赵姨娘梳洗。这是什么神仙亲妈啊,可别是一路哭过来的!

幸亏在后宅混了半辈子,知道好歹,进了院子才敢哭。不然,府里那么多双眼睛那么多张嘴,谁知道会传成什么样子?既然和亲已成定局,不如安安生生地去。再惹出什么乱子来,只怕所有人都要遭殃。

王喜凤听赵姨娘哭半日叹半日,起初还感念这一片慈母心,后面就有些头大。若真换了探春,本就满心惶恐,再被这么一顿输出,只怕对未知的恐惧只会有增无减。赵姨娘这情绪价值给的,实在过于饱和了。

好容易劝住了这位仿佛水做的亲妈,重新梳洗上妆,叮嘱小鹊仔细扶着回房,又叫了翠墨陪同。翠墨跑一趟回来,早过了饭点,王喜凤让她安生吃过饭,才过来回话。

这两个丫头是她用惯的,默契早已形成,行事有度,很是得用。方才让她去送赵姨娘,不过是找个借口出去走一圈,听听府里的响动。毕竟赵姨娘跑这么一趟,前因后果实在太明显。听得府中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宗室女的名头,嫁妆礼制,出嫁流程等新鲜话题上,这才放下心来。

对这两个丫头,王喜凤有些犹豫。若依照她的想法,自然带着一起走最好。即便不跟着她走,贾府倾覆不过须臾,她们这些下仆又有什么好下场?可这一走,客死异乡是必然,此生都无法与家人团聚。侍书和翠墨都是家生子,她们如何舍得自己的父母亲人?

在和亲这件大事跟前,这些都是小事。虽说是边陲小国,因战败而和亲,谈不上光彩。南安郡王府作为这个项目的发起人,在这场和亲中挑大梁,里里外外给了许多补偿,做足了面子功夫。

宝玉早又偷偷哭了一场,却再没有如迎春的婚事那般去问王夫人。问与不问,有区别吗?他不过是个万事不由已的闲人,于人于己,谁都救不了。

黛玉身子本就发虚,王喜凤倒是亲自过去探了她一回,权当道别。这姑娘身子弱归弱,却是难得的通透,并没有人云亦云说些千篇一律的话,既不怜悯,也不劝慰,只道:“三妹妹素来是个有主意的,这一去兴许是另一番天地。”

又吩咐紫鹃取了几页诗稿来,“想来府里不会缺你什么,我也没好东西赠你。这是我平日闲来无事之作,姐妹相伴一场,留个念想罢。”

圣旨既下,出嫁的日子就不远了。中间各种繁复礼节再不细表,见了无数的人,行了无数的礼,试了无数的衣裳首饰,也被提点了许多话。

事到临头才发现,做再多再久的准备都是不够的。人天生就有对未知的恐惧,不过是有的人兴奋大于恐惧,便看不出恐惧。

王喜凤虽然早早就通过宝玉的渠道搜集了许多山川地理类的书籍当杂学翻看,可这样的了解远远不够。风俗人情,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饮食宜忌,甚至语言文字等全都是事儿。南方十里不同音,她这是一去三千里,都出国了,岂不是要从当地语言入门学起?

鸿胪寺准备了许多文献,方便她尽快熟悉当地情况。这是南安郡王府出的力,一件事情敷衍着做和周全着做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从这些文献的细致程度就能看出。另外,南安郡王府还派了两个略懂当地语言的扈从,一来方便她随时学习及练习,二来也是护送加监视。

陪嫁的队伍挺庞大。毕竟是按照宗室公主规制,除开护送人员,南安郡王府和宗人府都有配备丫鬟嬷嬷护卫等随从。

相对而言,贾府随她出行的人就简薄许多。两个贴身丫鬟是必去的,即便她不带,留在府里也是遭人白眼的存在。要么是被主子挑剔嫌弃看不上眼才不肯带,要么是拈轻怕重不肯跟主子同甘共苦不肯去,哪一条让她们无法在众目睽睽之下立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