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医学会议中心,灯光明亮,嘉宾云集。
“2025个体化医学与大数据论坛”的横幅悬挂在主会场入口,来自国内外的医学专家、科研机构代表、医药企业高管齐聚一堂,这里不仅是学术的前沿高地,更是产业未来趋势的重要风向标。
顾然和苏静走进会场,入场证上印着他们的身份——“青年研究团队代表”。
“没想到,我们的名字能和那些顶尖专家挂在同一张海报上,”苏静低声感慨。
“我们做的事情,早晚要面对他们的质疑,早来未必是坏事。”顾然声音平静,却透着几分隐隐的兴奋。
两人走到顾然团队的展示展板前,HIT-D系统的核心逻辑、体质量化模型示意图、个体化药效分析案例一一呈现,吸引了不少参会者驻足观看。
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看得格外认真,甚至摘下眼镜凑近了仔细研究。
“把体质分类量化到这种程度,你们是第一个这么干的吧?”老教授微微眯眼,语气中带着浓厚的兴趣。
“前期数据还不多,”顾然谦虚道,“目前主要是探索阶段。”
“思路很有意思,”老教授点点头,“等你们汇报,我会认真听的。”
顾然的汇报安排在下午第二场。
站在台上,他面对的是几百名来自全球的专家和学者,PPT第一页的标题简洁有力——《多源数据融合下的个体体质动态分类与药效反应分析》。
他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了研究背景:
心血管疾病长期用药患者的个体差异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
传统的个体化医学关注基因和代谢酶,忽略了动态体质波动的影响;
HIT-D系统的核心目标,是用AI手段动态捕捉患者体质变化,并实时关联药效反应,为医生提供个体化调整依据。
随后的展示环节,顾然播放了几个典型患者的动态体质曲线与药效反应对应动画。
其中一例是苏静亲自跟踪过的患者:
季节转换期,患者体质从“阳虚”逐步转向“气虚夹湿”,HRV波动剧烈;
同期药效监测发现,抗凝药的稳定性下降,血药浓度波动增加;
中医调理与生活习惯干预后,体质恢复,药效波动明显减小。
动态体质、药效反应、生活干预三条线在屏幕上缓缓交错,形成独特的医学景观。
台下响起零星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