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很快,一位国际学者举手发问,语气犀利:“你们的‘体质分类’标准,是否经过同行评审和临床验证?在现代医学体系里,‘体质’仍然是缺乏严格定义和量化依据的概念。”
顾然微微一笑:“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在做这件事。我们并不是直接套用传统体质分类,而是通过多维生理数据,让AI自主识别体质模式,并结合药效反应反向验证。我们的目标不是定义体质,而是让数据自己告诉我们,不同体质对药物反应的真实差异。”
苏静适时补充:“我们尊重中医经验,但更关注数据证据。AI体质量化系统不是要取代医生判断,而是提供一个帮助医生更好理解患者状态变化的工具。”
台下,一位国内知名中医学者站起身,语气缓和:“你们的研究,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中医‘因人制宜’与现代医学‘精准医学’的结合。但我好奇的是,AI能真正读懂中医的体质分类吗?你们如何处理中医描述的模糊性?”
顾然看向苏静,做了个请的手势。
苏静微笑起身:“中医描述体质,确实有较强的主观性和医生个人风格差异。但我们不是简单让AI去‘翻译’中医描述,而是从生理数据出发,比如HRV、睡眠质量、舌象、脉象这些客观指标,逐步找到这些指标和中医体质描述之间的对应关系。AI并不‘懂’中医,但它能识别规律,并逐步接近中医所描述的体质特征。”
“让AI去‘学习’中医的思维逻辑,这可能才是我们最想做的事情。”顾然补充道。
台下响起更热烈的掌声。
会后,不少专家主动找到顾然和苏静,交流对体质量化系统的看法。
一位国外精准医学专家表示:“你们的思路非常前沿,虽然体质量化目前仍缺乏标准化框架,但从真实世界数据中挖掘个体差异,这条路值得探索。”
也有专家保持谨慎:“临床循证医学讲求的是可重复、可验证、可推广,你们目前的样本量还太少,数据稳定性和外部验证是个大问题。”
程向阳走过来,拍了拍顾然的肩:“你们已经做到让学术界真正开始讨论,这比我预想的还顺利。”
更让顾然意外的是,一些健康科技类媒体也开始关注他们的研究,会后有记者特地来采访,想了解体质量化是否会成为未来个体化医疗的新方向。
回到酒店房间时,已经是深夜。
顾然脱下外套,靠在窗前,看着窗外灯火通明的北京夜景,陷入沉思。
苏静走过来,站在他身旁:“今天的表现很棒。”
顾然侧头看她:“你不觉得我们还差得很远吗?”
“差得远才有意义,”苏静微微一笑,“我们走的路,本来就是没人走过的。”
顾然轻轻吐出口气:“希望这条路,能走得下去。”
苏静轻声说:“只要你愿意走,我就愿意陪你走下去。”
顾然看着她,目光深邃,嘴角却露出难得的柔和笑意。
“那我们,就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