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医见未来 > 第44章 体质量化的双刃剑

第44章 体质量化的双刃剑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学术论坛结束后,顾然团队的HIT-D体质量化系统迅速成为个体化医学圈里的热门话题。

有支持的声音:

“终于有人把中医的‘因人制宜’和现代医学的精准理念结合起来了,这是前沿探索。”

“AI找到了一条数据解读体质的新路,值得关注。”

也有质疑的声音:

“体质量化分类依据不明,科学性存疑。”

“目前的样本量太小,没经过大规模随机对照验证,讨论意义不大。”

“中医的体质是经验总结,强行量化可能丢失本质。”

“这些争论早就料到了,”程向阳翻着论坛后的媒体报道,不以为意,“没有争议,才是最可怕的。”

“可医学圈的认可度才是关键,”顾然目光平静,“我们要用数据证明它的价值,而不是用理念去说服别人。”

苏静轻声补充:“中医的经验和现代科学的逻辑,本来就走在两条不同的轨道上。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让他们统一,而是找到交汇点。”

回到公司后,顾然第一时间召集团队,针对论坛反馈梳理当前HIT-D平台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下一步的优化计划。

主要问题:

体质量化分类维度仍然不足,目前基于HRV、睡眠、舌象等数据,尚不能精准区分某些复合型体质。

与药效波动的因果链不完整,更多的是相关性描述,缺少生理机制层面的深入解析。

数据来源单一,主要来自合作医院和和衡堂,缺乏全国性、多中心的患者数据支撑。

AI推荐用药策略仍需医生参与解读,无法独立给出完整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我们必须承认,目前的系统还很初级,”李思源总结,“想真正被临床接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顾然语气坚定,“接下来,要让系统变得更聪明、更可信。”

要让HIT-D成长,必须有更多数据喂养它。

程向阳与公司高层商量后,决定推动与更多医院的合作,尤其是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综合医院,争取打通更多数据来源。

顾然和苏静主动请缨,承担外联走访工作。

“我们亲自去,医生和管理层的顾虑会少一些,”苏静说,“毕竟我们是做研究的人,知道他们真正关心什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