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士歪着头想了想:“因为网上测体质的测试说,我手脚冷,就是阳虚啊。”
苏静和顾然对视一眼,都笑了。
——信息碎片化,标签单一化,是现代人对体质误判的重要原因。
访谈回来后,顾然和苏静决定,在HIT-D系统里增设一个特别栏目:
“体质重塑课堂”——
每周推送一篇“体质认知误区”文章,结合真实患者数据,逐步讲清体质形成、变化与生活环境的关联;
每位患者的体质档案里,增加“体质纠偏”功能,当自述体质与真实监测差距过大时,系统会弹窗提醒,并引导患者阅读相关教育内容;
结合和衡堂医案里的“体质案例”,用真实故事打破体质固有标签,告诉患者“体质是动态的、变化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独特的体质版本”。
“只有当每个人真正理解自己的身体,个体化医学才算有了真正的土壤。”顾然感慨道。
周末的夜晚,苏静在家里泡了壶茶,翻开她的笔记本。
上面是她这段时间对“体质重塑”的思考和总结——
中医不是给人贴标签,而是帮助人理解自己;
体质不是静止的,而是和生活一起呼吸的;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医生,也是自己身体的知己;
科技能提供工具,但真正的理解,只能来自内心。
她抬头看了看窗外,夜色温柔,正如她心里那个逐渐成型的信念——医学,终究是为了看见真实的人。
第二天一早,顾然带着新整理的体质认知偏差报告,敲开了苏静办公室的门。
苏静正在泡茶,见到他来,顺手递了一杯过去:“今天尝试茉莉普洱拼配。”
顾然接过,笑了笑:“你比系统还了解我。”
苏静淡淡一笑:“系统永远代替不了人。”
“但我们一起做的这个系统,或许能帮更多人更了解他们自己。”顾然低声道。
苏静抬眸看着他,眼中带着柔和的光:“是啊,我们做的事,越来越值得了。”
茶香袅袅,空气里是未来可期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