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医见未来 > 第57章 文化的回响与个人的回归

第57章 文化的回响与个人的回归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HIT-D系统最新一轮的体质教育推送内容里,有一篇文章意外地火了——

《你以为的体质,真的属于你吗?》

文章从几个典型患者故事切入,从“自认为阳虚的白领,其实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自认为湿热的青年,其实是脾胃虚寒”等真实案例,带出中医体质分类背后的动态性和个体差异。

文章结尾写道:

“身体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标签,而是每个人与环境、生活和情绪互动的真实记录。”

“重新认识你的身体,是找回健康的第一步。”

这篇文章发布后,不少患者在系统里留言,甚至转发到朋友圈,引发了一场关于‘体质认知’的全民讨论。

“你们的系统开始出圈了。”李思源拿着后台统计报告,难得露出笑容,“不仅仅是患者,我们收到了不少来自医生的主动咨询,很多医生都说,这种动态体质记录,比他们想象的更有价值。”

“这说明我们真的碰到了痛点,”苏静的语气里带着一丝兴奋,“体质教育,终于不再是冷门科普,而是走进了真实的生活。”

顾然看着后台那些患者自述和医生留言,忽然意识到,他们做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医学系统,而是一次从医学到文化的双向重塑。

为了记录这段特别的过程,苏静提议在和衡堂设立一面患者故事墙。

墙上不仅仅是病例摘要,还有患者自己写下的体质故事、对身体的感受、对生活的思考,甚至是他们走过的身体困境。

王大爷的留言是:

“我的身体,比我自己还懂我。”

一个年轻妈妈的留言是:

“学会听身体说话,我才敢相信自己能陪孩子走更远。”

一位肿瘤康复期患者的留言是:

“原来身体的每一次提醒,都是它努力想让我活得更好的信号。”

“医学的意义,不是治好他们,而是让他们重新信任自己的身体。”苏静轻声说。

顾然看着这面墙,内心难得柔软:“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在研究药物,后来才发现,我是在研究人。”

HIT-D系统的实践数据和体质教育模式,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

几家综合性三甲医院主动与顾然团队联系,希望将HIT-D的“动态体质档案”系统,嵌入他们的慢病管理平台,作为西医药效监测与中医体质评估的双向验证工具。

一篇关于“中西医结合个体化体质管理模式”的联合论文,正在撰写过程中,目标是投到国际顶尖医学期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