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海马浮雕依旧把舷窗外洒进来的阳光折射到客厅的每一个角落,不过今日的阳光照出的不是法兰西的荣光,而是西出阳关的送别。在这艘邮轮上的最后一天,陆定远和罗夕宸邀请了这四十多天里认识的所有中国留学生来他的舱室。
白色的薄纱窗帘被海风轻轻吹拂着,一起一落,他们一直从日头正盛的中午一直聊到黄昏将近。午饭时剩下的残羹冷炙早已收走,围坐在弧形沙发上的一群青年,每个人的面前都放着一份甜点和一杯咖啡或者一杯威士忌。
他们从英国人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谈到刚刚结束不久的长城抗战,从虎门销烟的坚决谈到九一八的耻辱,从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谈到长城战场上屈指可数的重炮和空中支援,最后又谈到他们去欧洲求学的憧憬。
要学医的、学法的、学文的......总之于国家民族有益的他们都想学。罗夕宸就坐在陆定远身边安静地看他们七嘴八舌地争论,倒像是保育院里一群小孩在争一块蛋糕。只有坐在沙发末端的陈氏兄弟和陆定远身边的周景初一语不发。周景初她是知道的,陆定远曾提起过,他要去德国学机械制造,研发武器。
“好像从来没听陈家弟弟说起过自己要去欧洲做什么吧?”罗夕宸趁着给他们续咖啡的时候顺口问了一句。
那兄弟俩,哥哥沉闷,弟弟活泼,是这群学生里年纪最小的,行事总要先看看哥哥。他瞟了一眼哥哥没什么表情,才说:“去军校。我们哥俩原本是想参军去长城战场打日本人的,但是父亲不同意,还把我们关了起来。哥哥说,长城抗战虽然结束了,但中日之间必有一战,所以我们就偷偷逃了出来,去欧洲读军校。哥哥想当空军,我想做炮兵。”
罗夕宸仔细听着,笑着凑近陆定远耳语了几句。陈彦以为罗夕宸是在取笑他,“罗姐姐可不要看我年纪小,我在学校里可是经常考第一的。”
“误会了,我只是觉得你说话的神气跟我弟弟小时候一模一样。”
“弟弟?陆兄?”
“不是他,是一母同胞的弟弟,叫翰宸,前不久刚从军校毕业回国,以前也是空军,不过叫他撺掇着当陆军去了。”
罗夕宸说话时正好发现陆定远偷偷地给自己的杯子里倒酒,就一直盯着他,直到他苦笑着放下酒瓶。
哥哥陈博一直寡言少语,此时忽然开口:“中国的空军力量薄弱,培养一名飞行员甚是不易,既然已经做了空军,又怎能转投陆军?还是陆兄觉得制空权不重要?”
陆定远没有急着回答,抿了口咖啡问他家世如何,在军政两界可有什么人脉。
“家父在上海做生意小有成就,虽比不得从并州来的陆家四太太能在上海滩翻云覆雨,但也开了几家公司。至于人脉,那是家父的,不是我的。”
“笕桥的航校去年改组为中央航校,如今已经初具规模,陈兄日后学成归国,当个小队长应该绰绰有余,以后也必定前途无量,毕竟天上飞的比地上爬的更容易也更怕摔倒。但要是做陆军可就不一定了,若没有家中助力,你那一张军校毕业证书大概只能换个上尉,至多不过是个少校营长,要当团长,至少还需要个三五年,当然前提是你运气足够好,每场战斗都能活下来。可我家翰宸不同,我的岳父大人是师长,他的毕业证书可以换一个旅长,在陈兄你苦熬资历等着升团长的时候,翰宸或许已经是师长或者军长了。”
“我入这一行,从不是为了那些虚名。”陈博看着陆定远的眼睛里满是鄙夷,因为陆定远现在的神情像极了谈判桌上的政客。
“话是这么说,但陈兄可曾想过,一个空军的小队长能指挥几架飞机,一个团又能有几门炮。陈兄只看到了长城战场上我们缺少重炮和空中支援,但究其根本,是我军的现代化程度远不及敌人。翰宸当旅长确有任人唯亲之嫌,但他若真有本事坐上军长之位,上,他可以坐在最高指挥部的会议桌上据理力争,甚至参与作战指挥,调集辖区内所有的空军、炮兵和步兵协同作战;下,他可以改造他的部下,建立一支现代化军队。只要他不是尸位素餐的庸才,最不济,我们也有了两万懂得战术协同的现代化精兵,这远不是一个好兵可以做到的。”
“我们总是觉得我们的父辈迂腐、怯懦,只知道明哲保身,所以总想打破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当然没错,而且很有必要。但我们忘了,在我们看到父辈的迂腐之前,我们所享受的都是我们父亲的荣光,鲲鹏扶摇直上尚且要借助风势,那我们何不借着父辈的势改造这个世界?要知道父子之间,从来没有什么是能分的清的。”
陆定远的最后一句话好像是说给自己听的。
船舱里的气氛一时间有些剑拔弩张,所有人都屏气凝神看着陆定远和陈博。
罗夕宸不想他们在这邮轮上的最后一天不欢而散,抬头见看到了窗外几只海鸥,便急中生智,端着酒杯走到窗边,“这海鸥与风浪搏击,也借风浪振翅而飞。诸君大江南北地聚在这同一艘邮轮上实属不易,明天下船又各奔东西,我提一杯,愿诸位像这海鸥一般,‘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说得好,罗小姐不愧是女中豪杰,听长风兄说,罗小姐也是经商的奇才,今日一见,颇有上海滩四太太的气魄。我周景初敬罗小姐一杯。”
其他人也都站起来,纷纷举杯,仰头饮尽杯中酒。
第二天海风再次吹起那白色薄纱窗帘的时候,陆定远和罗夕宸已经到达马赛港,踏在法兰西的国土上了。罗夕宸还在张望着观察周围的环境,就有一个穿衬衫马甲,带贝雷帽的人走到他们面前,用生涩的汉语说:“陆先生、陆太太,欢迎你们来到法国,罗先生吩咐我在这里接你们。”
把行李装车之后,他们就跟着这个司机到了巴黎西郊的一座带花园的小楼。从黑色的大门进去,灰白色的外墙掩映在绿树之间,推开门,依旧是白色墙壁,客厅的沙发大概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顺着旁边的螺旋楼梯拾级而上,二楼便是卧室、书房、起居室,还有阳台。陆定远扶在栏杆上,极目远眺,一马平川,不像并州城,无论从哪个方向望去,都是高耸的山峦。
这座两层小楼里只有一个用人,是一个来自山东的农妇。罗翰宸说她是为了寻找在一战期间来到法国当劳工的丈夫才被贩卖到这里。在拥挤的船舱里就有人发现她已经疯了,船上的每一个男人都曾被她当成过那个生死未卜的丈夫。但是在下船的那一刻,她清醒了。她最后一眼回望大海,淡漠而平静地说:“他死了。”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名字,监督她做工的第一个工头叫她卡塔琳,她就成了卡塔琳。
卡塔琳话少而勤快,那个翻译却很健谈。他从陆定远一进来就用流利的汉语做了自我介绍。他说他最早是一名传教士,在中国待了二十多年,四太太刚到上海做生意时候,他已经成了法国驻上海领事馆的一名外交官,而他之所以答应来做翻译,不仅是看在四太太的面子上,更因为翰宸的妻子盛情邀请。
罗夕宸也是在这天才知道,她那素未谋面的弟媳有一个古老而尊贵的姓氏——蒙莫朗西。这个起源于法国北部的家族虽然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荣耀,勇猛善战的血液却依然在特蕾西娅的身体里沸腾。罗夕宸曾经和父亲一样不满弟弟自作主张娶了一个外国人,但五年后她不得不承认,只有这样的女人才能让她在婚配上眼高于顶的弟弟狂热地迷恋着,不顾一切、先斩后奏地把她娶回家。